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氣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氣實

證名: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又稱「心實」,屬中醫臟腑辨證範疇,指邪熱壅滯於心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外感邪氣化熱,或內傷七情鬱而化火,導致心經熾熱,氣機壅塞,臨床以神魂不寧、熱象熾盛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小兒為「純陽之體」,陰常不足而陽氣偏旺,外感六淫易從陽化熱,熱邪內傳於心,壅遏心氣,形成心氣實證。心主神明,又為火臟,邪熱擾心則神識昏亂;心火亢盛,蒸灼津液,煉液成痰,痰熱互結,上蒙清竅,可致驚搐、譫語。此外,心火亢極,引動肝風,風火相煽,可見壯熱、四肢抽搐,此即《育嬰家秘》所言小兒「心常有餘」之象。

成人亦可因情志過極,五志化火,或過食辛熱厚味,積熱內生,導致心火獨亢。《太平聖惠方》云:「心實則生熱,熱則陽氣盛,陽盛則衛氣不行,榮氣不通。」心火熾盛,不僅擾亂神明,更可燔灼營血,迫血妄行,出現衄血、舌瘡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神志異常:心藏神,熱擾心神則見煩躁譫語、喜笑無常,甚則發狂;小兒易驚悸啼哭,夜臥不安。
  • 火熱上炎:面赤目紅、口舌生瘡、咽喉乾痛、頭痛。
  • 血熱妄行:衄血、汗出,掌心灼熱(「手心熱滿」)。
  • 脈象特徵:脈洪大滑數,或弦急有力,為實熱內壅之徵。

古籍論述

  1. 《太平聖惠方》:詳述心實熱證的病機與症狀,強調熱毒稽留導致氣血壅滯,並列舉「心神煩亂」「口舌生瘡」等具體表現。
  2. 《本草經疏》:歸納心實五證——譫語、舌破、煩躁、自笑、發狂,皆屬心火邪熱亢盛之象。
  3. 小兒病機: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,小兒「心熱」易與肝風相搏,形成驚風抽搐,反映「風火相煽」的病理聯動。

辨證要點

心氣實證需與其他心系證候鑑別:

  • 心陰虛火旺:雖有熱象,但兼見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徵。
  • 痰迷心竅:以神昏痰鳴為主,熱象不顯。
    心氣實證則以「邪熱壅心」為核心,純屬實證,治療當以清心瀉火、開竅熄風為法,如黃連解毒湯、導赤散等加減。

總結

心氣實為心經實火證候,其病機圍繞火熱熾盛、心神被擾,臨床須緊扣「熱」「實」特質,結合脈證,審因論治。歷代醫家尤重小兒此證,與「肝常有餘」並論,為兒科風火驚證的重要病理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