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氣通於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氣通於舌——中醫理論中心舌關係探微

在中醫藏象理論中,「心氣通於舌」揭示了心與舌之間深刻的生理聯繫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強調舌不僅為辨味之官,更是反映心臟功能狀態的外候,其機理可從經絡聯繫、功能互動及臨床表徵三方面深入闡釋。

一、經絡所繫,心開竅於舌

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,手少陰心經之別絡「繫舌本」,足太陰脾經亦連舌下。心主血脈,而舌體血絡豐富,需心氣與心血濡養方能運轉自如。故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直言「心主舌」,奠定「舌為心之苗」的理論基礎。

二、功能互動,共司味覺與言語

  1. 五味之辨:《靈樞·脈度》言: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」,心氣調和,心血充足,則舌體柔潤、味覺靈敏;若心陰不足或心火上炎,常見口苦舌麻、味覺異常。
  2. 言語之樞:心藏神,主司神明活動。舌體運動受心神統攝,故《千金方》稱「舌者,心之官,主調和五味,聲音之機」。臨床見謇澀、語謇者,多責之心神瘀阻或痰蒙心竅。

三、舌象為鏡,窺心病之變

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提出:「心病者,舌卷短」,此類舌象變化可為診斷依據:

  • 心火上炎:舌尖紅赤、糜爛或潰瘍;
  • 心血瘀阻:舌質紫暗、見瘀斑;
  • 心陰虧虛:舌紅少津、裂紋明顯;
  • 心神失養:舌顫動難止、伸舌偏斜。

歷代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進一步發揮,認為舌態可判病勢吉凶,如「舌強神昏者,心絕之兆」。現代中醫臨床亦結合此理,透過舌診輔佐辨治心悸、不寐等心系疾患。

綜此,「心氣通於舌」不僅闡明臟器與官竅的對應法則,更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療智慧,成為四診中「望舌」的重要理論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