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竅

生理學名詞

  1. 指心的苗竅,即舌
    根據《素問‧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述:「心主舌……在竅為舌。」心竅在此處指舌為心之外候,反映心之功能狀態。中醫理論認為,心主血脈,開竅於舌,故舌之色澤、形態及活動情況可間接反映心氣、心血的盛衰以及心神的功能。例如,舌質紅潤、靈活自如者,多表示心氣充足;而舌色紫暗或僵硬不靈,則可能與心血瘀阻或心神失養相關。
  2. 指心神之竅
    心藏神,為「五臟六腑之大主」,心竅通利與否直接影響神志活動。心竅通暢,則神明清爽、思維敏捷;若心竅為邪氣(如痰濁、瘀血、熱邪等)閉阻,則可導致神志異常,如昏蒙、譫妄、癲狂等證。《丹溪心法》有「痰迷心竅」之論,指出痰濕蒙蔽心竅可致神志昏亂,臨床常見於中風、癲癇或溫病熱入心包等病症。

中醫典籍中的延伸論述

  • 《靈樞‧脈度》提及:「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。」強調心竅(舌)功能與心氣調和密切相關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述,心竅閉阻除痰濕外,亦可能因「瘀血攻心」或「熱毒擾神」,治法需根據病因而異,如豁痰開竅、活血通絡或清熱解毒。

心竅與臟腑關聯

  • 心竅功能不僅依賴心之本臟,亦與他臟相關,如「肝主疏泄」調暢氣機,可助心竅通利;若肝郁化火,上擾心竅,則可能出現煩躁易怒、言語錯亂等表現。
  • 腎精為心神之根基,腎陰不足可致心火上炎,灼傷心竅,而見失眠多夢、舌紅少津等症。

臨床應用
中醫診治神志病變時,常以「開竅」為法,如安宮牛黃丸之清熱開竅、蘇合香丸之溫通開竅,皆針對心竅閉阻的不同病機。此外,針灸取穴如「百會」、「神門」,亦具通竅醒神之效。

(本詞條側重理論闡釋,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實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