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熱

1. 病證名
心熱為中醫病證名,泛指心臟因火熱之邪侵擾或內生熱邪所致的各種熱性病證,亦稱「心氣熱」。心在五行屬火,與夏季相應,火氣通於心,而心主血脈、藏神志,故心氣亢盛時,多表現為火熱擾神及血脈運行異常的證候。

主要症狀

  • 神志異常:心中煩熱、躁動不安,睡眠不寧,或喜笑不休,甚則神識昏憒。
  • 體徵表現:面紅目赤,口渴喜冷飲,小便短赤,舌質紅絳,舌苔黃燥,脈象數而有力。
  • 局部熱象:掌心熱感明顯,或見口舌生瘡、糜爛。

病機分析
心熱多因外感熱邪內傳於心,或情志鬱久化火,或過食辛辣溫補之品,致使心火上炎。心火亢盛則擾亂心神,灼傷血絡,甚則耗傷心陰。

治療原則
清心瀉火為主,佐以涼血安神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黃連解毒湯:清瀉心經實火,適用於高熱煩躁、譫語者。
  • 導赤散:清心利水,治心火下移小腸之小便赤澀、口舌生瘡。
  • 瀉心湯(大黃、黃連、黃芩):瀉火解毒,主治心火亢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。

2. 五臟熱之一(小兒心熱)
小兒心熱為五臟熱證中的一種,首見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其病因多與胎熱遺傳或乳母過食辛熱之物有關。

臨床特點

  • 睡臥異常:睡眠時口中氣溫,或俯臥面貼床(合面睡),甚則上竄(肢體躁動)、咬牙有聲。
  • 面額徵兆:額部先見紅赤,伴心煩不安或胸悶心痛。
  • 熱勢規律:午時(心經當令)熱勢加劇,渴欲冷飲,掌中灼熱,口氣穢濁。

小兒用方

  • 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:清心火、利小便,為小兒心熱基礎方。
  • 安神丸(朱砂、黃連、當歸等):鎮心安神,適用於心熱驚啼。

兼證辨治

  • 心熱移於小腸:小便赤痛,可加滑石、梔子。
  • 熱極動風:肢體抽搐,配伍鉤藤、羚羊角。
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強調「額赤心煩」為心熱特徵,並提出瀉心湯與安神丸的辨證使用。此類證候反映心火熾盛時,不僅需清火,亦當顧護陰液,防其耗傷。

(全文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