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熱多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熱多驚
證名: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屬中醫情志與臟腑失調之證候,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罹患。其核心病機為「心經鬱熱,擾動神明」,症見夜寐不寧、夢中囈語、煩躁易驚,甚則胸悶躁擾,舌紅苔黃,脈象多數或弦。
病因病機:
- 臟腑鬱熱:小兒純陽之體,或素體陽盛,若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熱炙煿)、外感熱邪未清,易致心火內熾,上擾心神。
- 氣血失和:心主血脈,熱鬱血分則血燥,血不養神而驚悸;氣機壅滯則化火,火性急迫,故煩悶躁動。
- 情志相引:成人若長期思慮過度或情志不遂,亦可化火傷陰,形成「心肝火旺」之證,加重驚躁之象。
治法方藥:
- 清熱鎮驚為主:首選《太平聖惠方》之「赤茯苓散」,以赤茯苓利水滲濕、導心熱下行,配伍黃芩、梔子清心瀉火,人參、麥冬益氣養陰;另可加珍珠母、龍齒以鎮驚安神。
- 變證加減:
- 若兼肝火亢盛,見目赤易怒者,可合「瀉青丸」清肝瀉火。
- 陰虛明顯者,舌紅少苔,加生地、玄參滋陰降火。
- 痰熱擾神者,輔以黃連溫膽湯化痰清熱。
古籍佐證: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心熱」者,「視其睡,口中氣溫或合面睡,上竄咬牙」,皆與心火內動相關;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指出:「驚者,心卒動而不寧也」,強調心熱與驚悸之因果。
辨證要點:本病需與「心膽氣虛」之虛驚區分,後者多見心悸氣短、遇事易恐,舌淡脈弱,治當益氣安神,如安神定志丸。心熱多驚則以實火為標,需脈證合參,避免誤補留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