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熱煩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熱煩啼

心熱煩啼為小兒常見病證,屬中醫兒科"夜啼"範疇,首見於明代萬全所著《育嬰家秘》。此證主要因小兒心經積熱,擾動神明所致,多見於初生嬰兒及三歲以下幼兒。

病因病機

本證病位主在心經,與小兒"稚陰稚陽"、"心常有余"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。蓋心屬火而主神明,小兒心神未充,心火易亢,若乳母過食辛熱之品,或孕期母體積熱遺於胎兒,均可致心火內盛,上擾神明而發為心熱煩啼。

臨床表現

其典型症候如《幼幼集成》所述:"面紅色赤,或舌苔白澀,無燈則啼稍息,見燈則啼愈甚。"具體可見以下特徵:

  • 面部特徵:雙頰潮紅,印堂部位常見紅暈
  • 舌象特徵:舌尖紅赤,或見芒刺,舌苔薄白而乾或呈黃色
  • 啼哭特點:哭聲高亢,煩躁不寧,夜間尤甚,見光亮則啼哭加劇
  • 伴隨症狀:小便色黃量少,或有口氣,手足心熱

鑑別診斷

當與以下證型相區別:

  1. 脾寒夜啼:哭聲低弱,曲腰而啼,手足不溫,得溫則緩
  2. 驚嚇夜啼:睡中驚惕,突然啼哭,面色乍青乍白
  3. 食積夜啼: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矢氣多而臭穢

治療原則

治當清心瀉火,安神除煩,以導赤散為基礎方加減:

  • 基本方藥:生地黃、木通、生甘草梢、淡竹葉,加麥冬、燈心草
  • 心火亢盛者:酌加黃連、龍膽草,然小兒臟腑嬌嫩,苦寒之品當中病即止
  • 兼陰虛者:可加玄參、知母
  • 熱擾神明甚者:輔以珍珠末、蟬蛻

外治法可配合推拿手法,如清心經、清天河水等穴位按摩,或取吳茱萸研末醋調敷湧泉穴,以引火下行。

古籍論述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:"心熱者,仰身而啼,見燈愈啼,視其口中上齶有白點如粟。"《幼科發揮》亦云:"心屬火而惡熱,心熱則煩,煩則夜啼。"皆闡明心熱煩啼與心火亢盛的內在聯繫。

本證預後大多良好,然若遷延不治,熱盛傷陰,可轉為心陰虛煩躁之證,或影響小兒生長發育,故當及時調治,以安神寧志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