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熱驚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熱驚啼

病證名,首見於《普濟方》。指小兒因心經積熱,導致心神不寧,而出現夜間驚啼、煩躁不安之症。此證多因胎熱內蘊,或後天調護不當,致使心火亢盛,擾亂神明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夜寐不安,時常驚醒啼哭,啼聲較響。
  • 面色紅赤,尤其兩顴及唇周明顯。
  • 舌尖紅絳,或伴有口舌生瘡。
  • 小便短赤,或有煩渴喜飲之象。
  • 指紋色紫,脈象數而有力。

病機分析
心主神明,開竅於舌。心火亢盛,則神明被擾,故見驚啼不寧;心火上炎,故舌尖紅赤,甚則生瘡;心與小腸相表裏,心熱下移小腸,則見小便短赤。小兒純陽之體,陽氣偏盛,易從熱化,故臨床以實熱證為多見。

治法
清心瀉火、寧神安魂為主,佐以養陰潤燥之品。

方藥
《普濟方》所載柏子仁散為代表方劑,組成包括柏子仁、遠志、麥門冬、人參、茯神等,具有養心安神、清熱除煩之效。若心火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瀉心火;若兼陰虛內熱,可加生地、玄參以滋陰降火。

其他相關方劑

  • 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適用於心經熱盛,兼有小便赤澀者。
  • 硃砂安神丸(《醫學發明》):適用於驚悸不安、夜啼甚者,然硃砂宜慎用,中病即止。

針灸療法
可取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穴位,如神門內關大陵等,以清心寧神。若熱盛,可刺少衝放血瀉熱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脾寒夜啼:啼聲低弱,面色青白,四肢不溫,喜蜷臥,治宜溫脾散寒。
  • 驚恐夜啼:因受驚嚇所致,啼聲急促,時驚惕不安,但無明顯熱象,治宜鎮驚安神。

心熱驚啼一證,臨床須辨明虛實,區分熱邪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,使心神得安,啼哭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