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熱痿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熱痿軟

病證名,屬痿證之一,因心火上炎,灼傷陰血,致筋脈失養而成痿弱無力之證。源於《症因脈治》記載,其特徵為四肢關節活動不利、足脛弛緩無力,甚如「樞紐斷折」而難以抬舉,伴隨面赤心煩、躁擾不寧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火亢盛:情志過極或熱邪內擾,心火熾盛,上炎灼津,下耗陰血。
  2. 陰血虧損:火盛傷陰,津液不能濡養筋脈,致肢體痿軟。
  3. 經絡失養:心主血脈,火鬱血分,脈道失潤,故見關節弛縱、活動障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四肢萎弱不用,足脛鬆弛如脫,舉動乏力。
  • 兼症:面頰潮紅、心悸煩躁、口乾舌燥,或見小便短赤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心瀉火:首重心火平抑,宜黃連、連翹等苦寒直折。
    • 導赤各半湯:合導赤散與瀉心湯之方,清心利尿,導火下行。
    • 瀉青丸:清肝瀉火,適用於兼肝火熾盛者。
  2. 滋陰降火:陰虛為本者,當滋腎水以制心火。
    • 六味地黃丸合大補陰丸:熟地、龜板滋陰填精,黃柏、知母瀉火存陰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與肝腎陰虛痿證區別:肝腎痿多見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,無明顯心煩面赤。
  • 與濕熱痿證區別:濕熱痿多伴身重困倦、苔黃膩,心熱痿則以陰傷燥熱為甚。

相關文獻

  • 《症因脈治》直言:「心火刑金,則肺葉焦枯,為痿躄之本。」強調心肺相關,火灼肺津亦能致痿。
  • 明代《醫學綱目》補充:「痿證屬熱,而心熱尤急,蓋火性急速,爍筋最速。」

此證以「火盛陰傷」為核心,臨證須細辨虛實比重,或瀉火為主,或滋陰為先,兼調氣血,以復筋脈濡潤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