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熱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熱證

證名。指因心經有熱而表現出面赤、絡脈血溢、煩躁、睡臥不寧、口舌生瘡等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痿論》:「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。」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進一步闡述:「大抵心屬火而惡熱,其受病則易以生熱,熱則血氣壅滯,故為煩躁,寢臥不得安寧,口舌生瘡,頭痛頰赤之類。」

病因病機

心為火臟,主血脈而藏神,其性屬陽,易化熱生火。心熱證的形成多由於外感熱邪內傳,或情志不遂,五志過極化火,或過食辛辣溫補之品,導致心火亢盛。心火熾盛,擾動心神則煩躁不寐;上炎口舌則生瘡;熱迫血行則面赤、絡脈血溢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面赤絡脈溢:心火上炎,熱迫血行,故面部發紅,血絡充盈顯露。
  2. 煩躁不寐:心主神明,熱擾心神,故見心煩易怒、睡眠不安,甚則夜不能寐。
  3. 口舌生瘡:心開竅於舌,火熱上炎則口腔潰瘍,舌紅糜爛。
  4. 其他表現:或見頭痛、頰赤、小便短赤、舌尖紅絳、脈數等。

辨證分型

心熱證有虛實之分:

  1. 心實熱證:多因外感熱邪或內生實火,表現為心火亢盛之實證,如高熱、煩渴、譫狂、舌紅苔黃等。
  2. 心虛熱證:多由陰血不足,虛火內擾所致,常見盜汗、心悸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」指出瘡瘍類病症多與心火相關。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:「心火亢甚,則煩熱不眠。」強調心火擾神的病機特點。

治療原則

心熱證以清心瀉火為主,實熱者宜苦寒直折其火,虛熱者需滋陰降火,兼以安神。具體用藥需依證型辨治。

(注:文中所述皆基於中醫理論,臨床辨證宜結合具體情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