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崔嘉彥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崔嘉彥,字希範,號紫虛道人,南宋時期著名道士兼醫家,江西南康(今九江)人。其生平融通道教養生思想與中醫臨床實踐,尤以脈學成就著稱,對後世中醫診斷學影響深遠。
學術背景與脈學體系
崔嘉彥承襲《難經》脈學理論,以「浮、沈、遲、數」四脈為綱,統攝「七表八里」等複雜脈象。此分類法簡化了脈診體系,強調從基礎脈象辨別表裏寒熱虛實,成為宋以後脈學的重要範式。其著作《脈訣》以歌訣形式闡述脈理,便於傳誦,明代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亦受其啟發。
著作與理論貢獻
- 《註廣成先生玉函經》三卷
此書為崔嘉彥註解唐代杜光庭(道號廣成先生)《玉函經》之作,結合道家醫學與脈診精要,探討脈象與臟腑氣血關係,強調整體觀與陰陽平衡。 - 《紫虛真人四原論》
提出「氣、血、痰、鬱」為致病四原,反映其對病理機制的獨到見解。此說與朱丹溪「六鬱」理論相呼應,凸顯宋金元時期對「鬱證」的重視。
道家思想與醫學融合
作為紫虛派道士,崔嘉彥將道教內煉理論融入醫術,主張「脈為氣血先機」,認為脈象變化能預測氣血盛衰與疾病轉歸。其脈學體系亦隱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如以四脈對應四時,體現中醫整體觀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崔嘉彥的脈學簡化路徑,使複雜脈診更易臨床操作,推動了南宋以降脈學的普及。其融合道醫的學術特色,亦為中醫理論增添養生與預防醫學的維度。明末《脈學匯辨》等著作均引述其說,足見其承先啟後之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