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疝

病名
心疝為諸疝分類之一種,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。此病多因心經遭受寒邪侵襲,導致氣血凝滯,經脈不通而發病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對此有詳細論述:「疝者痛也,由陰氣積於內,寒氣不散,上衝於心,故使心痛,謂之心疝也。」指出此病成因與寒邪內伏、陰氣鬱結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心疝的主要病機為寒邪凝滯心脈,阻礙氣血運行。寒性收引,易使經脈拘急,氣血不通而發為劇痛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陽虛,或情志不暢,導致氣機鬱滯,亦可能誘發或加劇病情。寒邪上逆,衝擊心脈,則心痛如刺;若寒凝少腹,可見局部氣結隆起,甚則四肢逆冷、唇口青紫,此為陽氣不得外達之象。

臨床表現
心疝的主要證候包括:

  1. 心痛如錐刺:寒邪凝滯心脈,氣血不通,故疼痛劇烈,如刀錐所刺。
  2. 少腹隆起:寒凝下焦,氣機阻滯,可於少腹觸及結塊或隆起。
  3. 四肢逆冷:陽氣不達四末,故而手足冰冷。
  4. 唇口青紫:寒凝血瘀,血行不暢,故見口唇紫黯。
  5. 氣上衝心:患者自覺有氣自少腹上衝心胸,此為寒邪挾逆氣上犯所致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心疝以散寒止痛、溫通心脈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木香散:行氣散寒,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心疝疼痛。
  2.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):溫陽散寒,回陽救逆,主治陽虛寒盛、四肢逆冷者。
  3. 牡丹丸(牡丹皮、桃仁、赤芍等):活血化瘀,散結止痛,適用於兼有血瘀證候者。

若寒邪較重,可配合艾灸溫針療法,選取關元、氣海、內關等穴位,以溫通經脈、散寒止痛。

鑑別診斷
心疝需與其他心胸痛症相區別:

  • 胸痹:多因痰瘀互結或氣滯血瘀,痛處固定,常伴胸悶氣短。
  • 胃脘痛:疼痛部位偏於中脘,多與飲食相關,少有少腹隆起之症。

心疝的辨證關鍵在於寒邪上衝少腹氣結的典型表現,治療時需注重溫通散寒,調暢氣機,以期緩解疼痛,恢復氣血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