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善

心善為中醫外科病症預後判斷「五善」之一,出自明代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,用以評估患者病情轉歸之吉兆。其核心特徵在於患者心神安定、氣血調和,具體表現如下:

  1. 精神清爽
    神志清明,目光有神,反應靈敏,顯示心主神明之功能未受邪擾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心藏脈,脈舍神」,心氣充足則神機運轉自如。
  2. 聲和舌潤
    言語清晰,聲音平穩無嘶啞;舌質紅潤、苔薄白,反映心氣通於舌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謂「心主舌」),且津液未傷,內無熱邪燔灼。
  3. 疼痛不渴
    痛感可控,無持續劇痛或煩躁不安;口不燥渴,提示氣血運行通暢,未因瘀熱耗傷陰津,符合《外科啟玄》「瘡瘍心善者,毒未攻心」之論。
  4. 動息自寧
    呼吸勻稱,臥起自如,顯示心肺功能協調。心主血脈,肺主氣,二者相濟則營衞調達,宗氣布散有序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心與火的對應:心屬火,為陽臟,心善者火運合度,既無亢盛化毒之象,亦無虛衰神憊之虞。《外科心法》強調:「心脈洪數則瘡勢進,沉細則吉」,脈象平和亦是心善佐證。
  • 與其他四善關係:五善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中,心善為首要,因心為君主之官,主明則下安。肝善不驚怒、脾善脣滋潤等,皆需心氣統攝方能穩固。

此症候群多見於瘡瘍初起或漸消期,或內科雜病中正氣未大傷者,為臟腑功能未敗之佳兆。然需結合四診合參,若兼見他臟惡候(如肝惡聲嘶、脾惡嘔逆),則吉凶互參,不可孤立論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