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傷
病證名,指因憂愁思慮過度,導致心臟氣血受損所引發的疾患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靈樞·邪客》,後世醫家如《脈經》《金匱要略》等均有進一步闡述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心為君主之官」,主神明與血脈。長期情志不遂,尤其是憂愁、思慮過度,易致心氣鬱結,耗傷心血,甚至影響心陽,形成「心傷」。
《脈經·卷六》指出:「愁憂思慮則傷心,心傷則苦驚,喜忘,善怒。」說明情緒失調可直接擾動心神,導致驚悸、健忘、易怒等症狀。
臨床表現
根據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記載,心傷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:因心氣不足,虛陽上浮,故勞累時面紅;心與小腸相表裏,心傷影響小腸氣化,故覺下腹沉重。
- 心中痛而自煩發熱:心血瘀阻或心陰不足,致心胸隱痛,並伴隨煩躁虛熱。
- 當臍跳:心陽虛弱,不能下溫腎水,水氣上逆,可感臍周悸動。
- 脈弦:反映氣機鬱滯或陰血不足,非肝病獨見,心傷亦可出現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七傷:心傷屬「七傷」之一(見《諸病源候論》),泛指七種內傷病因,如大飽傷脾、大怒傷肝等。心傷特指情志所致的心臟損傷。
- 心悸:心傷可包含心悸症狀,但更強調情緒致病根源及整體氣血失調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心氣虛證:以心悸、氣短、倦怠為主,舌淡脈弱。
- 心血虛證:伴健忘、失眠、面白無華,脈細或澀。
- 心陰虛證:見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心陽不振:兼畏寒、肢冷、脈沉遲。
治療方向
歷代醫家多以調氣血、安心神為原則,如:
- 養心安神:適用於虛證,方如甘麥大棗湯、天王補心丹。
- 疏肝解鬱:因情志致病者,可配合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散。
- 活血化瘀:若兼胸悶刺痛,酌加丹參、川芎等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學理,實際應用須遵專業辨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