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實

病證名,首載於《脈經》,指心經邪氣壅盛之證。心屬火,主藏神,故心實之證多表現為心火亢盛及神志異常等病變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心實者,多火而多笑。」即指心氣實證,臨床以火熱擾神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心實證多因外感六淫化火入心,或情志內傷、五志過極化火,致使心火熾盛;亦可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熱之品,或痰熱內蘊,上擾心神所致。心主血脈,又主神明,若邪熱內擾,則血脈運行失調,神明不安,因而出現一系列火熱亢盛及神志異常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心實證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心火亢盛:面赤、口舌生瘡、心煩易怒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。
  2. 神志異常:多言喜笑、躁動不安、甚或譫語狂亂、失眠多夢。
  3. 血熱擾動:吐血、衄血,或肌膚發斑。
  4. 脈象:多見洪數、滑數或弦數之脈。

辨證要點

心實證的關鍵在於辨別火熱之邪的來源與兼夾證候:

  • 若兼見痰熱,可伴見胸悶、痰黃稠、苔黃膩。
  • 若肝火引動心火,則易見脅痛、目赤、頭痛等症。
  • 若心火下移小腸,則可出現小便赤澀刺痛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脈經》指出心實證脈象「洪大而長」,反映心經邪熱壅盛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到:「心熱神亂則多笑」,強調心火擾神之病機。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則云: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」,說明火熱瘡瘍與心實相關。

治療原則

治宜清心瀉火、涼血安神,常用方劑如黃連解毒湯導赤散涼膈散等。若痰熱擾心,可選用礞石滾痰丸;若肝火犯心,則配合龍膽瀉肝湯加減。針灸可取心經之少府神門等穴,以瀉心火、寧心神。

心實證屬中醫實證範疇,與心虛證(如心血虛、心氣虛)迥異,臨床需細察脈證,區分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