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實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實熱

病證名,屬中醫辨證範疇,指邪熱熾盛、壅滯心經的實證。此證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或情志化火,或過食辛熱厚味,導致心火亢盛,灼耗津液,擾動心神而成。

經典論述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:「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實者,手少陰經也,病苦大便不利,腹滿,四肢重,身熱,名曰心實熱。」指出心實熱的脈象特徵為「寸口脈實」,臨床表現包括熱象明顯(身熱)、腑氣不通(腹滿、大便不利),以及心火內擾引起的四肢沉滯不舒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內傳:溫熱之邪由表入裏,內陷心包,化火成實。
  2. 情志內傷:長期憂思惱怒,氣鬱化火,灼傷心陰,火熱內蘊。
  3. 飲食不節:嗜食辛辣炙煿或温補之品,助熱生火,積熱上攻於心。
  4. 體質因素:陽盛體質者,易從熱化,呈現心經實熱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熱象:面赤、身熱、口舌生瘡、煩渴喜冷飲。
  • 心神受擾:心煩不寐、譫語狂妄,甚則神昏。
  • 氣機壅滯:胸膈痞滿、大便祕結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經絡不利:舌尖紅絳、苔黃燥,脈洪數或滑實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心瀉火、通腑泄熱為主,代表方劑如:

  1. 導赤散:適用於心火下移小腸,伴小便赤澀刺痛者。
  2. 涼膈散:針對心火上炎兼腑實便祕,以瀉火通便為法。
  3. 瀉心湯(大黃黃連瀉心湯):主治邪熱壅滯心經,胸膈煩熱、吐血衄血。

針灸取穴

  • 主穴:少府(滎火穴)、勞宮(滎穴),瀉心經實火。
  • 配穴:內關(疏通心氣)、大陵(清心寧神),兼熱毒盛者加刺十宣放血。

鑒別診斷
需與心陰虛火旺區分:後者屬虛熱,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;心實熱則以苔黃燥、脈洪實為辨證要點。

文獻補充
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:「心實熱則胸中熾熱,口舌腫痛,喜笑不常。」強調心火亢盛可致神志異常,需結合清心開竅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