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水

定義與病機
心水屬中醫五臟水腫病之一,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,其病機主要因心陽虛衰,無力溫運水濕,導致水氣上凌於心,泛溢肌膚而形成水腫。此證與心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屬本虛標實之候,本為心陽不足,標為水濕內停。

臨床表現
《金匱要略》描述其典型症狀為:「身重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。」具體可分為:

  1. 身重少氣:因水濕困遏陽氣,氣機運行受阻,故肢體沉重,活動遲鈍;心氣虛弱則呼吸短促、聲低乏力。
  2. 不得臥:心陽虛衰,水氣上逆,擾動心神,致臥位時心悸加重,甚則被迫端坐呼吸(類似「喘不得臥」之證)。
  3. 煩躁不安:水氣凌心,心神失養,故見心中煩悶、躁擾不寧。
  4. 陰腫:水濕下注,聚於陰部,可見下肢或外陰水腫,此為心腎陽虛、水液代謝失常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多以溫通心陽、化氣行水為治療原則,經典方劑包括:

  1. 茯苓甘草湯(《千金要方》):
    • 組成:茯苓、桂枝、生薑、甘草。
    • 方義: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以溫補心陽;茯苓利水滲濕;生薑溫散水氣,共奏溫陽利水之效。
  2. 苓桂術甘湯(《傷寒論》):
    • 組成: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。
    • 方義:桂枝振奮心陽,茯苓、白朮健脾利濕,甘草調和諸藥,適用於心脾陽虛、水濕內停之證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心水需與其他臟腑水腫辨證區分:

  • 腎水:多伴腰膝酸冷、面浮肢腫、小便不利,責之腎陽不足。
  • 肝水:見腹大脹滿、脅痛,與肝氣鬱滯、疏泄失常相關。
  • 肺水:以頭面浮腫、咳喘為特徵,因肺失宣降、通調失職所致。

理論延伸
心水的病理演變可涉及多臟:

  1. 心腎相交失調:心陽虛日久累及腎陽,致水濕泛濫加劇,形成心腎陽虛證。
  2. 血瘀水停:心氣不足,血行不暢,可併發瘀血,症見脣甲青紫、舌質紫暗,治需佐以活血化瘀(如加丹參、紅花)。

文獻補充
後世醫家對心水有進一步闡釋,如《醫宗金鑑》指出:「心水者,水氣凌心,陽衰陰盛也」,強調心陽衰微為關鍵,治療時須注重標本兼顧,不可過用峻下逐水之品,以免更傷陽氣。

此病證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,心臟功能異常影響水液代謝,需通過調節臟腑氣化功能以治本,結合症狀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