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死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死臟

心死臟為中醫學重要脈診術語,指心臟真氣耗竭、陰陽離決之危重脈象,屬臟氣敗絕的預兆。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載其特徵為「浮之實如丸豆,按之益躁急」,意指輕取脈象堅硬如彈丸或豆粒般顆粒分明,重按反見脈搏躁急不寧,全無從容和緩之象,反映心陰心陽俱衰,臟神失守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脈形解析

    • 「如丸豆」屬「真臟脈」範疇,近似後世所述「彈石脈」,乃腎陰枯涸、孤陽外越之兆。心腎水火本互通,此脈現於心位,提示君火失根,真陰不能斂陽。
    • 「益躁急」為無胃氣之表現。《內經》強調「脈弱以滑是有胃氣」,而心死臟脈象躁疾無序,全失沖和之性,屬「但鉤無胃」之死鉤脈。
  2. 病機探討

    • 心為火臟,主血脈而藏神。心死臟脈象形成關鍵在「陰陽離決」:
      • 陽脫:浮取實硬如豆,為虛陽浮越於外,類似「戴陽」之候。
      • 陰竭:重按躁急,乃陰精耗盡,陽無所附,如《脈經》所言「陽氣不能藏,故脈來激蕩」。
    • 此脈常伴隨「神機化滅」之證,如意識昏憒、面色青灰,與《靈樞·天年》「神氣皆去」之論相符。

與其他脈象鑑別

  • 心絕脈:《脈訣》描述為「前曲後居,如操帶鉤」,強調脈體僵硬缺乏彈性,與心死臟之躁急顆粒感不同。
  • 雀啄脈:七怪脈之一,表現為連數急後突停,屬脾氣已絕,病位有別。

臨床意義
心死臟為五臟真氣敗露之象,古醫籍多視為「旦占夕死」之候。然今中醫急症學認為,若遇此脈當結合四診,如見汗出如油、四肢厥逆等脫證,可急投大劑參附龍牡等回陽固脫,或有轉機。

(註:本文純粹探討中醫學理,不涉及現代醫學診斷或治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