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忪(怔忡)
定義與概述
心忪,又稱怔忡,為中醫典籍中常見的症證名,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不安、驚惕不寧之狀,多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發作,甚則影響日常起居。《傷寒明理論》描述其特徵為「築築惕惕然動,怔怔忪忪,不能自安」,即心臟跳動劇烈或虛浮不定,伴隨難以形容的慌亂感,屬「心悸」範疇之重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心忪的發生與內傷虛損、情志失調、外邪侵擾密切相關,主要病機可分以下幾類:
- 氣血虧虛:思慮過度、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,導致心脾兩虛,氣血生化不足,心失所養而動悸不安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虧損,心火偏亢,虛火內擾心神,症見心煩、怔忡、盜汗。
- 痰飲凌心: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聚而成痰,痰飲上犯心胸,阻遏心陽,引發悸動。
- 瘀血阻絡:心血瘀滯,脈道不通,心絡失暢,常見於胸痹或久病入絡者。
- 外感邪氣:傷寒或溫病過程中,邪熱內傳,擾亂心神,亦可見心忪症狀。
臨床表現
- 自覺心臟跳動劇烈,或忽快忽慢,伴空虛懸浮感。
- 易受驚嚇,稍觸外事即悸動難安。
- 或兼見胸悶氣短、頭暈乏力、失眠多夢等症。
- 舌脈表現隨證型而異:氣血虛者舌淡脈弱;陰虛者舌紅少苔,脈細數;痰飲者舌苔滑膩,脈滑或沉弦。
典籍論述
- 《傷寒明理論》將心忪與「驚悸」並論,強調其「不能自安」的特徵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怔忡多屬裏證,因「陰虛血少」或「心虛氣弱」所致。
- 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血虛痰火」致怔忡之說,並以養血化痰為治則。
與相關症候鑒別
- 驚悸:多因外驚觸發,時作時止,病情較輕;心忪則無外因亦發,持續性強,病位更深。
- 胸痹:以胸悶心痛為主症,心忪未必伴隨明顯心痛,但二者可並見。
中醫治法
- 補益氣血:歸脾湯、炙甘草湯,適用於心脾兩虛者。
- 滋陰降火:天王補心丹、黃連阿膠湯,用於陰虛火旺證。
- 化痰寧心:溫膽湯加減,主治痰飲擾心。
- 活血通絡:血府逐瘀湯,針對瘀血阻絡型。
總結
心忪作為中醫神志病症之一,反映臟腑氣血失和、心神失養的本質,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標本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闡述詳盡,臨床辨證尤重虛實分治,以調和陰陽、安神定悸為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