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損
心損為中醫病名,屬五臟虛損之一,指因憂愁思慮過度,損傷心神,導致血脈虛少、營衛失調的病症。《難經·十四難》明確記載:「二損損於血脈,血脈虛少,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。」揭示其病機核心為心血耗傷,難以濡養周身臟腑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內傷:心主神明,過度憂思鬱結,易暗耗心血,使心神失養。《難經》虞庶注云:「血為憂愁思慮傷於心」,指出情志不遂是致病主因。
  2. 血脈虛衰:心主血脈,心損則血行無力,脈道不充,五臟六腑失於濡潤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言:「血脈不榮」,進一步影響整體機能。
  3. 營衛失調:衛氣營血相互化生,心損後營陰虧虛,衛氣隨之不足,陰陽失衡,故《難經》強調「損其心者,調其榮衛」,需從調和氣血著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心神失養:心悸怔忡、健忘失眠、精神恍惚。
  • 血虛不榮:面色蒼白無華、唇甲色淡、肢體麻木。
  • 氣機鬱滯:胸悶氣短、善太息,甚則伴隨鬱證症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調補營衛:以八珍湯(四君子湯合四物湯)為代表方,雙補氣血,促進血脈充盈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直指其效:「急調榮衛,宜八珍湯」。
  • 養心安神:可輔以天王補心丹、歸脾湯,滋陰養血、寧心安神。
  • 疏肝解鬱:若兼肝氣鬱結,可加柴胡疏肝散,標本兼顧。

相關理論延伸
心損與現代醫學「心因性疲勞」或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部分徵象相近,但中醫更強調情志與氣血的互動關係。虛損日久可波及他臟,形成「心脾兩虛」或「心腎不交」,故早期調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治虛勞重「建中」、李東垣主「升陽」,均為心損兼證提供辨治思路。

附: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憂恐忿怒傷氣,氣傷臟乃病臟」,與心損病因呼應,強調情志致病的整體性。而《金匱要略》「虛勞虛煩不得眠」之論,亦為心損失眠症狀的經典詮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