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跳心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跳心慌(中醫證名)
心跳心慌為中醫常見證候,歸屬於「心悸」「怔忡」範疇,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、驚惕不安,甚則不能自主的症狀。其成因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心主血脈、藏神的功能失常為核心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心氣虛與心陽虛:
心氣推動無力,或心陽溫煦失職,血行不暢,心神失養,故見心悸不寧、氣短胸悶,遇勞加重。 - 心血虛與心陰虛:
陰血虧損,心失所濡,虛火內擾,症見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津。 - 痰濁擾心:
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心竅,阻遏心陽,表現為心悸胸悶、苔膩脈滑。 - 瘀血阻絡:
氣滯寒凝致瘀,心脈痹阻,常見心悸刺痛、唇甲青紫、舌質紫暗。 - 肝鬱化火:
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化火,上擾心神,症見心煩易怒、躁動不安、脈弦數。
辨證分型
- 虛證:
- 心脾兩虛:心悸健忘、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(歸脾湯主之)。
- 心腎陰虛:心悸腰痠、潮熱盜汗(天王補心丹加減)。
- 實證:
- 痰火擾心:驚悸煩躁、口苦痰黏(黃連溫膽湯化裁)。
- 水飲凌心:心悸眩暈、畏寒肢冷(苓桂朮甘湯或真武湯辨治)。
經典論述
《傷寒論》載「心下悸」與水氣凌心相關,治以溫陽化飲;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驚悸」分虛實,列桂枝甘草湯、半夏麻黃丸等方。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怔忡無時,血少者多」,重視養血安神之法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標本虛實,臨床常見虛實夾雜,如陰虛火旺兼痰瘀互結,治法當滋陰清火、化痰祛瘀並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