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痛徹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痛徹背
心痛徹背為中醫證名,指心前區、心窩或胃脘部位之疼痛牽引至背部,多見於心痛、胸痹、胃脘痛等病症。此證特徵為前後相引之劇痛,甚則表現為「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」,顯示病邪深重,氣血閉阻。
經典論述與治法
《金匱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》明確記載此證之辨治:
- 胸陽不振,痰濁阻滯:若胸痹患者因痰濁壅塞,以致「不得臥,心痛徹背」,張仲景以栝蔞薤白半夏湯通陽散結、化痰降逆。方中栝蔞實寬胸滌痰,薤白通陽行氣,半夏化痰開結,共奏宣痹止痛之效。
- 陰寒痼冷,劇痛交徹:若心痛與背痛相互牽引,提示寒邪深伏、心脈閉阻,屬「陰寒烏頭證」,故用烏頭赤石脂丸溫陽逐寒、鎮痛固澀。烏頭與附子同用,峻逐陰邪;赤石脂收斂陽氣,防辛熱之品耗散太過。
病機與辨證
此證核心病機為陽微陰弦(上焦陽虛、下焦陰盛),具體可分:
- 痰瘀互結:氣滯血瘀兼痰濁內停,疼痛多伴胸悶、舌紫暗、苔膩,治宜活血化痰,如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- 寒凝心脈:因外寒或陽虛生內寒,疼痛遇冷加劇、得溫稍緩,宜溫通散寒,如當歸四逆湯合吳茱萸生薑湯。
- 陽虛氣弱:心腎陽衰,疼痛隱隱伴氣短畏寒,需溫補元陽,參附湯合右歸丸加減。
相關證候鑑別
- 胸痹:泛指胸中氣機閉塞,輕者胸悶,重者胸痛,心痛徹背屬其重症。
- 胃脘痛:若因胃寒或食滯所致,痛引背部者,需區別病位在胃(多伴噯氣吞酸)或在心(多伴心悸氣促)。
理論延伸
此證與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相關。心經「出屬心系」,膀胱經「挾脊抵腰」,若經氣逆亂,可致前後相引而痛。針灸常取內關、至陽、心俞等穴調暢經氣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治須臨證制宜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