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為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為汗
在中醫理論中,「心為汗」乃五臟主五液之一,出自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,其云:「五臟化液: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,是為五液。」此論揭示了心臟與汗液之間的生理聯繫,亦反映了中醫整體觀念下臟象學說的核心思想。
心與汗的生理關係
心主血脈,為一身氣血運行之樞紐。《靈樞·決氣》曰: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」汗液乃津液所化,而津液與血同源,皆由水谷精微所生,故有「血汗同源」之說。《傷寒論》進一步闡明: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」,意指過度失血者,其汗液滋生匱乏;反之,大汗津傷者,亦易損及陰血。此生理特性,正彰顯心通過主血之功能,間接調控汗液化生與排泄。
心的統攝作用
汗孔(又稱「玄府」或「氣門」)的開闔雖與肺氣宣發、衛氣固攝相關,然其根本動力源於心陽的溫煦與推動。心陽充沛,則血脈通利,津液得以上輸外達,濡潤肌膚而化汗;若心陽不足,常見汗出無力或冷汗淋漓;心火亢盛者,則易見蒸津外泄而煩熱多汗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說明汗液的生成需心陽鼓動陰液外透,陰陽互動而成。
心主神明與汗的異常
心藏神,情志過極可擾動心神,進而影響汗液代謝。如驚恐傷腎,子病及母,累及於心,可致冷汗驟出;思慮過度暗耗心脾,亦可能導致自汗、盜汗等證。臨床上,心氣虛弱之自汗、心陰不足之盜汗,或心火熾盛之頭汗,皆為「心為汗」理論的具體體現。
與其他臟腑的協同
汗液調節雖以心為主,然亦需他臟配合:肺主宣發肅降,調節腠理開闔;脾胃運化水谷,提供化汗之源;肝主疏泄,影響氣機暢達;腎主水液,固攝下焦。然心居君主之官,總司汗液生成與輸布之關鍵環節,故《素問》獨言「心為汗」,突顯其主導地位。
綜上所述,「心為汗」一詞涵蓋中醫對心臟功能的多維解讀,既闡明其生理特性,亦為汗證辨治提供理論依據,充分體現中醫「以象測藏」的思維模式與整體調節的學術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