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痿

心痿,又稱脈痿,為中醫痿證之一,屬五臟所合之痿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痿論》。其病機核心在於心氣虧虛或心陰耗損,導致血脈失養,肢體筋脈弛緩無力,尤以下肢痿弱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氣不足:思慮過度、勞心傷神,或久病耗氣,致使心氣虛衰,鼓動無力,血行遲緩,四肢百骸失於濡養而成痿。
  2. 心陰虧虛:熱病傷陰、情志化火,或腎陰不足不能上濟心火,導致心陰耗損,虛火內灼,脈道乾澀而痿弱不用。
  3. 濕熱侵脈: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蘊,下注於血脈,壅遏氣血運行,終致筋脈弛縱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肢體痿軟,尤以下肢為甚,舉步艱難,或完全不能活動。
  • 伴心悸、怔忡,胸悶氣短,面色少華。
  • 陰虛者可見舌紅少苔,脈細數;氣虛者舌淡胖、脈沉弱;濕熱者苔黃膩,脈濡數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必讀·痿》明確指出:「心痿者,脈痿也。」《素問·痿論》則云:「心主身之血脈……心熱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。」強調心與血脈的密切關聯,心氣失調則血脈不充,發為痿躄。

治則用藥

  1. 益氣養心:方選炙甘草湯加減,重用黃耆、人參補益心氣,配伍當歸、丹參以通脈。
  2. 滋陰降火天王補心丹加減,以生地、麥冬滋心陰,黃連清心火,佐柏子仁、酸棗仁安神定志。
  3. 清利濕熱加味二妙散為主,黃柏、蒼朮清熱燥濕,牛膝、薏苡仁引藥下行,通利經絡。

心痿之治,當辨虛實,調心為本,兼顧血脈,以復其氣血周流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