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胃火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胃火燔

病證名,屬中醫溫病範疇,指心營熱盛與胃火熾灼並存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外感溫熱邪氣內傳,或情志鬱久化火,導致心胃兩經邪熱熾盛,灼傷陰津而成。

病因病機
心主血脈而藏神,胃為陽明多氣多血之腑。溫邪上受,易先犯肺衛,若失治誤治,邪熱內陷,可順傳陽明或逆傳心包。當熱邪深入營分,擾及心神,同時陽明胃火亢盛,燔灼津液,則形成「心胃火燔」之證。此外,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過極化火,亦可能直接引動心胃之火,內外合邪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高熱不退:邪熱熾盛於氣分與營分,體溫持續升高。
  • 煩渴引飲:胃火灼津,口渴喜冷飲,飲不解渴。
  • 心神不安:熱擾心神,輕則煩躁不寧,重則譫語神昏。
  • 舌象特徵:舌質絳紅,舌中心乾燥無苔(因胃津耗傷),或兼見黃燥苔(氣分熱未淨)。
  • 脈象:多見洪數或弦數,營分熱甚則兼細數。

鑑別要點
與單純「胃火熾盛」或「熱入心包」不同,此證兼具兩者特徵:

  • 區別於胃火證:雖同見口渴、舌乾,但無舌絳、神昏等營分症狀。
  • 區別於熱閉心包:雖有神志異常,但多伴肢厥、舌蹇,而心胃火燔兼有氣分大渴、高熱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清氣涼營、瀉火存陰,代表方劑為:

  • 玉女煎(《景岳全書》加減):石膏、知母清陽明氣分熱,生地、麥冬滋營陰,牛膝引火下行。若熱擾心神甚,可加犀角(水牛角代)、玄參等增強涼營開竅之力。
  • 清營湯(《溫病條辨》)合白虎湯:前者清營透熱,後者專瀉胃火,適用於高熱煩渴、舌絳苔黃並見者。

病理轉歸
若及時清解,熱退津復可愈;若遷延失治,熱極生風可見痙厥,或灼津成痰內閉心包,轉為危候。此外,陰津耗竭可能導致真陰虧損,進入虛風內動之少陰階段。

文獻溯源
《溫病條辨》提及「陽明溫病,舌黃燥……煩渴譫語」,已隱含心胃同病之機;清代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更明確指出「舌色絳而中心乾者,乃心胃火燔,劫爍津液」,確立此證辨治綱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