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系是中醫學中的重要概念,指心臟與其他臟腑相連的脈絡系統,源自《靈樞·經脈》。明代醫家滑伯仁在《十四經發揮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五臟系皆通於心,而心通五臟系也」,強調心系為心臟與五臟六腑之間氣血運行的通路,亦反映心為「君主之官」的核心地位。
一、心系的生理功能
- 脈絡連接
心系以經脈為載體,透過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與其他臟腑形成網絡。具體而言:- 與肺相通:通過「心脈上肺」的聯繫,完成氣血交換,形成「宗氣」以助血行。
- 與肝相繫:肝藏血調節心之運血,心火下暖肝血,維持「木火相生」關係。
- 與脾胃相關:心陽溫煦脾土助運化,而脾生血充養心血,共為「後天之本」。
- 與腎相交:心腎藉「水火既濟」溝通,心火下濟腎水,腎陰上制心火。
-
神明統攝
心系不僅為物質性聯絡,更透過「心神」調控五臟功能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」,其脈絡通達使心神能協調臟腑活動,如調節肝之疏泄、肺之宣降等。
二、心系與經絡學說的結合
心系的具體路徑可分為三層:
- 主幹脈絡:以心經、心包經為主軸,內屬心臟,外絡肢節。
- 別絡分支:如《靈樞·經別》記載心經別絡「上走喉嚨,出於面」,連接頭面部官竅。
- 經筋系統:心系經筋分布於胸脅部,影響肢體屈伸與氣機升降。
三、心系異常的病理表現
當心系功能失調時,會出現相應證候:
- 脈絡瘀阻:胸痹、心悸,伴舌紫暗或脈結代,反映氣血運行不暢。
- 心神失養:健忘、失眠,與心腎不交或肝血虧虛相關。
- 熱擾心系:口舌生瘡、小便赤澀,多因心火循脈下移小腸所致。
四、古典文獻的理論延伸
《難經·三十七難》提出「心氣通於舌」,說明心系上達舌體,故舌診可察心之狀態;《醫學入門》則言「心系上絡於肺」,解釋心肺共主氣血的機轉。歷代醫家以此為基礎,發展出「心與小腸相表裏」「心布氣於表」等理論,深化心系的整體觀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臟腑相關」的核心思想,心系既是實質聯絡,亦為功能互動的橋樑,貫穿於生理、病理及診療體系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