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否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下否痛
證名,指胃脘部出現痞塞脹滿、疼痛不舒之症候。「心下」即為中醫學中胃脘所居之處;「否」通「痞」,意指氣機阻滯,結聚不通之狀。此證首載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後世亦稱「心下痞痛」。其成因複雜,多與外感邪氣、內傷飲食、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病機關鍵在於「中焦氣機壅滯,升降失司」。
病因病機
- 傷寒誤下:太陽病階段過早攻下,表邪內陷,與無形之熱或痰飲互結,阻滯心下,如《傷寒論》所言「心下滿而硬痛者,為結胸;但滿而不痛者,為痞」。
- 痰凝氣滯: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痰濁上擾胃脘,阻遏氣機,症見痞滿伴有噯氣、泛惡。
- 濕阻食積: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,或濕邪困脾,中焦運化不利,導致脘腹脹痛、拒按,舌苔厚膩。
- 氣虛不運:脾胃素虛,中氣不足,無力推動氣血,形成虛性痞滿,特點為時輕時重、喜溫喜按。
證候分型與鑑別
- 熱痞:邪熱結聚,心下痞按之濡,伴口苦苔黃,方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- 寒熱錯雜痞:寒熱互結,痞滿嘔逆,予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。
- 痰氣痞:痰濕壅阻,胸悶欲嘔,宜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。
- 水飲痞:心下悸動,振水音顯著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傷寒雜病論》立諸瀉心湯為治痞範式,強調「調和寒熱、辛開苦降」之法;《景岳全書》則重視虛實辨證,提出「實痞可散可攻,虛痞非培補不可」。臨證需與「結胸」、「胃脘痛」鑑別:結胸屬邪熱與水飲互結,痛而硬滿拒按;胃脘痛則以局部疼痛為主,痞滿為輔。
此證涉及三焦氣化,尤重脾胃樞機,治療當審因論治,或瀉實、或補虛,或攻補兼施,務使氣機暢達,痞消痛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