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否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心下否痛,又稱心下痞痛,是指胃脘部痞塞脹悶疼痛的症狀。出現心下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傷寒誤下:傷寒誤下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影響了脾胃的運化功能,造成水濕停留在胃脘部,氣機不通暢,引發心下痞痛。
  2. 痰凝氣滯:體內痰液過多且不易排出,阻滯了胃腸中焦的運化功能,導致心下痞痛。
  3. 濕阻食積:濕氣阻滯了胃腸中焦的運化功能,影響了脾胃的正常運化,引起心下痞痛。
  4. 氣虛不運:脾胃功能虛弱,無法正常運化,水濕停滯在胃脘部,氣機不通,導致心下痞痛。

心下痞痛的臨床表現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:

  1. 胃脘部痞脹悶疼痛:患者常感到胃脘部脹悶不舒,疼痛感隱隱作痛,程度輕重不一,並伴有噯氣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  2. 舌苔白膩:患者的舌苔通常為白膩狀。
  3. 脈象滑緩:患者的脈搏通常呈現滑緩的狀態。

針對心下痞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清熱化痰:如果病因是痰熱內蘊所致,可使用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陳皮等清熱化痰的中藥治療。
  2. 理氣和胃:如果病因是氣滯所致,可使用木香、枳實、陳皮等理氣和胃的中藥治療。
  3. 健脾利濕:如果病因是脾虛濕阻所致,可使用茯苓、白朮、薏苡仁等健脾利濕的中藥治療。
  4. 補氣健脾:如果病因是氣虛不運所致,可使用黃芪、黨參、白朮等補氣健脾的中藥治療。

針對心下痞痛的預防方法可從以下幾點著手:

  1. 飲食清淡: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。
  2.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,不暴飲暴食。
  3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疲勞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5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心下痞痛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疾病,其病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各異。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法時,需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