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下急之中醫證候詳解
定義與病機
「心下急」為中醫經典證名,指患者自覺胃脘部(心窩處)拘急緊迫、脹滿不舒之症,屬「心下痞硬」之變證。其病位雖言「心下」,實與脾胃、肝膽氣機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外邪內陷、氣滯熱鬱,或誤下傷中,導致中焦樞機不利,氣血壅滯而成。
經典文獻淵源
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嘔不止,心下急,鬱鬱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」張仲景指出,太陽病誤下後,邪氣內傳少陽陽明,形成「少陽樞機不利兼陽明腑實」之證,氣機鬱遏於中焦,故見心下拘急、嘔吐煩躁,治法當和解少陽、通下裡實,方選大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枳實、芍藥、大黃、生薑、大棗)。
辨證分型與關聯病機
- 少陽陽明合病
此為心下急之典型證型。邪犯少陽,膽熱犯胃,加之陽明燥結,腑氣不通,氣滯於中,症見心下急痛、嘔吐劇烈、大便不通、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 - 肝氣犯胃
情志失調致肝氣橫逆,克犯脾胃,氣機鬱滯而心下急迫,兼見脅脹噯氣、脈弦,可選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。 - 痰熱互結
痰濁與熱邪膠結於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,表現為心下急滿、按之濡軟、苔黃膩,宜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實)清化痰熱。
鑑別診斷
- 「心下痞」與「心下硬滿」:心下痞屬虛證,按之柔軟無痛;心下硬滿多為水飲或實邪結聚,按之堅硬。心下急則介於二者之間,以「急迫感」為特徵。
- 「結胸證」:邪熱與水飲互結胸膈,痛不可近,與心下急之病位、程度有別。
治法與方藥舉隅
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:
- 熱實證:大柴胡湯、大陷胸湯(結胸變證)。
- 氣滯證: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(肝胃不和)。
- 虛中夾實:旋覆代赭湯(胃虛痰阻)。
延伸探討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心下堅滿」與水氣病相關,後世醫家如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發展「痞」證治法。心下急作為過渡證候,反映六經傳變中「少陽為樞」的特性,亦為「通因通用」治法之典範(如大柴胡湯攻下止嘔)。
(注:本文基於古籍論述及中醫理論框架解析,不涉及現代醫學診斷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