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下悸
證名
-
病位與病機
心下悸指患者自覺心下(胃脘上方至鳩尾間,即《靈樞》所稱「羶中」或「氣海」區域)出現悸動不適之症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《傷寒溯源集》進一步闡釋此處為「氣之海」,乃陽氣所聚之處。此證多因陽氣虛弱,導致水飲內停,上凌於心,擾動氣機而成。- 核心病機:
- 陽虛失於溫化,津液停聚為飲。
- 水飲上沖,心神不寧,發為悸動。
- 相關經絡臟腑:與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陰脾經及足少陰腎經密切相關,涉及心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。
- 核心病機:
-
治法與方藥
臨床以溫陽利水為基本治則,代表方劑包括:- 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:溫腎陽、化水氣,主治少陰陽虛水泛,症見心下悸、頭眩、身瞤動。
- 桂枝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:通心陽、補中氣,針對心陽不足所致心下悸動、按之稍緩。
- 茯苓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:健脾利水、溫中化飲,用於水飲停蓄中焦之證。
-
鑑別診斷
古籍《張氏醫通·卷六》將心下悸與「怔忡」並論,指出:「悸即怔忡之謂。心下惕惕然跳,築築然動,怔怔忡忡,本無所驚,自心動而不寧。」然二者細微差異如下:- 心下悸:病位偏於心下(胃脘部),多伴水飲證候(如眩暈、嘔逆)。
- 心悸/怔忡:病位明確在心,自覺心臟劇跳,常因氣血虧虛、痰火擾心或瘀阻心脈所致。
-
延伸辨證要點
- 若兼見四肢沉重、小便不利,屬少陰水氣證,宜真武湯加減。
- 若心悸伴汗出、惡寒,為太陽表虛兼水飲,可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- 濕熱內蘊者,可佐以黃連溫膽湯清化痰熱。
本證需結合四診,辨析陽虛與水飲之輕重,方藥隨證變通。相關論述可參見《傷寒論》太陽病篇及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