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堅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下堅築

心下堅築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證候名稱,主要特徵為心下部位(心窩區)出現堅實、悸動有力的感覺。此證候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篇,原文記載:"水在心,心下堅築,短氣,惡水不欲飲",明確指出了水氣凌心所致心下堅築的病理機制與臨床表現。

病理機制

從中醫理論來看,心下堅築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相關:

  1. 水氣凌心:此為主要病機。當體內水液代謝失常,水濕停聚,上犯心陽,導致心陽被遏,不能正常溫煦推動,則會出現心下悸動有力的症狀。《金匱要略》所云"水在心"即指此病理狀態。
  2. 心陽不足:心陽虛衰,溫運無力,易致水飲內停,形成水氣凌心的病理基礎。《傷寒論》中亦有類似論述,心陽不足易被水飲所乘。
  3. 三焦氣化失常:三焦為水道,主司全身水液代謝。若三焦氣化功能失調,水液輸布不利,停聚為飲,上逆凌心,乃成本證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古籍記載及後世醫家闡釋,心下堅築的典型臨床特徵包括:

  • 主症:心下部位(劍突下區域)出現明顯悸動,觸之堅硬有力,有如夯實之感。清代醫家尤在涇在《金匱要略心典》中描述為:"堅築,悸動有力,築築然也"。
  • 伴隨症狀

    • 短氣:因水氣阻遏胸陽,影響肺氣宣降所致
    • 惡水不欲飲:因體內水飲停聚,胃中水氣不化,故厭惡飲水
    • 可能伴隨胸悶、心悸等症

鑒別診斷

  1. 與心下痞鑒別:心下痞為心下部位痞塞滿悶,但無悸動感,多由氣機痞塞所致;而下堅築則有明顯悸動有力感,屬水飲為患。

  2. 與心悸鑒別:心悸為心臟部位自覺跳動不安,位置較心下堅築為高;心下堅築則位於心下(胃脘部),且觸之有堅實感。
  3. 與奔豚鑒別:奔豚氣為氣從少腹上衝心胸,呈陣發性;心下堅築則為局部持續性悸動,無明顯上衝感。

治療原則

針對心下堅築的治療,當以溫陽化飲為主,根據具體證候可選用以下方法:

  1. 通陽利水法:代表方劑如茯苓甘草湯,針對水飲停蓄心下證。《傷寒論》云:"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",後者正適用於水停心下之證。
  2. 溫陽化氣法:若兼心陽虛衰,可合用桂枝甘草湯以溫通心陽。桂枝能宣通陽氣,促進水飲消散。
  3. 健脾利水法:若因脾虛水停,可配合四君子湯一類健脾益氣之劑,以治其本。

歷代醫家在《金匱要略》基礎上多有發揮,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此證"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湯";而《類證活人書》則提出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苓桂術甘湯等方劑,均體現了"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"的治療大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