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下滿之證候探微

一、經典淵源 心下滿首見於《傷寒論》太陽病篇,仲景云:「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,微痛,小便不利者」,此乃水氣停滯中焦之典型記述。《金匱要略》於水氣病篇進一步闡明:「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盤,水飲所作」,揭示此證與水飲內停之密切關聯。歷代醫家如龐安時於《傷寒總病論》提出「心下否滿」之辨,朱肱《類證活人書》則詳述其與結胸證之鑑別。

二、病機樞要 此證病位雖在「心下」(當代臨床多對應胃脘部),實關聯三焦氣化:

  1. 水飲停聚型:足太陰脾失健運,水精不得四布,留滯成飲。其特徵為按之汩汩有聲,常伴小便不利,舌體胖大而潤。
  2. 氣機壅滯型:少陽樞機不利,三焦氣滯,見胸脅苦滿、嗳氣頻作,脈多弦緊。
  3. 宿食積滯型:陽明腑氣不通,燥屎內結,按之硬痛拒按,伴腐濁口氣。
  4. 虛氣痞滿型:脾胃氣虛,升降失司,按之濡軟無抵抗,得食則脹甚。

三、脈證系統

  1. 診察要點:
  • 觸診:當循「輕觸候氣、中取探濕、沉按察實」三層次手法
  • 舌診:水飲者多現白滑苔;食滯常見厚膩苔;虛痞則見舌淡有齒痕
  • 脈象:沉滑主水飲、弦緊為氣滯、滑數多宿食、虛大無力屬氣虛
  1. 鑑別綱目:
  • 與「結胸」辨:心下滿痛不可近者為大結胸;按之始痛為小結胸
  • 與「痞證」別:但滿而不痛為痞,滿且痛者屬心下滿
  • 與「脹病」異:脹病多在腹,心下滿專指胃脘部

四、古方化裁

  1. 水飲停胃證 主方:茯苓飲合平胃散加減 變法:若兼太陽表證,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法;水熱互結者,用己椒藶黃丸
  2. 少陽氣滯證 主方:柴胡陷胸湯(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) 變法:氣鬱化火加金鈴子散;兼痰熱入絡需佐旋覆花湯
  3. 陽明腑實證 主方:三一承氣湯(大承氣湯合調胃承氣湯) 變法:食積在上脘用瓜蒂散湧吐;久積化熱加檳榔、牽牛子
  4. 脾胃虛痞證 主方:異功散合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變法:中氣下陷佐升麻、荷葉;胃陰虧損伍沙參、石斛

五、針灸配伍 取穴以中脘為樞紐,配內關調升降:

  • 水飲:加水分、陰陵泉,灸法宜隔薑灸
  • 氣滯:配太衝、陽陵泉,用瀉法
  • 食積:選梁門、建里,配合點刺四縫
  • 虛痞:取脾俞、足三里,重用溫針

六、明清医家发挥 張璐於《張氏醫通》創「分消走泄」法,用半夏瀉心湯加枳實、茯苓。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提出「開泄少陽」法治木克土型心下滿,取柴胡、香附、綠萼梅等輕靈之品。吳鞠通進一步發展三焦辨治體系,上焦宜通、中焦宜運、下焦宜化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