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坎
心坎為人體部位名,指胸骨下端劍突周圍區域,古稱劍突為「心坎骨」(見《傷科補要》)。在中醫解剖學中,此部位位於膻中穴下方,接近胃脘之上,是胸腹交界之處,與心、胃、肝等臟腑經絡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心坎
-
經絡聯繫:
- 心坎所在位置鄰近任脈,尤其是膻中穴(氣會)與中庭穴之間,與心包經氣血運行相關。
- 肝經循行亦經過此區域,若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可能導致心坎部位脹悶不適。
-
生理功能:
- 劍突(心坎骨)在結構上保護內臟,中醫視其為「蔽骨」,輔助穩定胸腹氣機。
- 心坎區域的觸診可反映心陽與胃氣狀態,若此處凹陷或僵硬,可能提示氣血虛弱或痰瘀阻滯。
-
病理表現:
- 氣滯血瘀:外力撞擊或內傷情緒,可能導致心坎疼痛,如《傷科補要》所述,屬胸脅內傷範疇。
- 痰飲停聚:脾胃運化失常,痰濕上擾,可引發心坎部痞滿,伴隨呃逆或心悸。
- 心胃同病:因心脈通於胃,胃寒或心火過亢時,可能出現心坎灼熱或冷痛感。
-
治療關聯:
- 針灸常取膻中、巨闕等穴調理心坎不適,以寬胸理氣。
- 傷科手法如「正骨心法」會針對心坎骨錯位進行整復,恢復氣血通路。
心坎作為軀幹要區,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在中醫診療中為辨識胸腹疾患的重要參考部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