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坎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坎骨
心坎骨,又稱鳩尾骨,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特指胸骨劍突部位。此骨片狀似錢幣,位置居於胸骨下端,鄰近心窩處,故得「心坎」之名。其記載可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所述:「心骨一片,狀如錢大,即心坎骨也。」
中醫理論中的心坎骨
- 經絡聯繫:
心坎骨所在位置,與任脈密切相關。任脈起於會陰,上行至頦部,其中鳩尾穴(隸屬任脈,位於胸骨劍突下方)即靠近心坎骨,此穴為絡穴,調和氣血,主治心胸疾患。 - 臟腑關係:
中醫認為,劍突部位內應心、胃。心主血脈,胃主受納,若此處出現壓痛或形變,可能反映心氣鬱滯、胃失和降等證候,如《靈樞》提及「缺盆之中,任脈也,名曰天突」,其下延即近心坎骨區域。 - 傷科診察:
傳統傷科重視觸診心坎骨形態,若見異常凸起或凹陷,可能與外力損傷、氣滯血瘀相關,甚或影響膈肌升降,導致噯氣、胸悶等症狀。 - 相關病症:
古籍記載,心坎骨損傷或氣機不暢時,可伴見「心下痞硬」(《傷寒論》)、「胸痹心痛」(《金匱要略》),此類證候常透過針灸鳩尾穴或藥物調理心胃氣機以緩解。
補充考據
心坎骨之形質薄脆,古醫家視其為「骨之餘」,與腎氣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若先天腎氣不足,或後天失養,可能導致此處發育異常。此外,部分醫籍將心坎骨與「雞尾骨」(胸骨末端軟骨)互稱,然細究其位,前者偏重骨骼本體,後者多指軟骨結構。
此名詞沿用至今,體現中醫對局部解剖與整體生理聯繫的重視,亦反映形神一體之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