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痞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心下痞痛,證名。見《內經吳註》卷二十。即心下痞痛。詳該條。
心下痞痛,又名痞滿,是指心下部位痞塞、疼痛的病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心下部位痞塞、疼痛,或伴有噯氣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心下痞痛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痰濕內阻等因素有關。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阻遏心下,而出現痞塞、疼痛等症狀。情志不遂,憂思惱怒,可導致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,而出現痞塞、疼痛等症狀。痰濕內阻,痰濕停聚於心下,阻遏氣機,可導致痞塞、疼痛等症狀。
心下痞痛的治療,以健脾和胃、理氣消痞為主。可用香砂六君丸、保和丸等方藥治療。
心下痞痛的預防,應注意飲食調節,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心下痞痛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