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痞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下痞痛
心下痞痛乃中醫證名,首見於明代吳崑所注《內經吳注》第二十卷,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候之一。此證特徵為心下(大致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胃脘部)出現脹滿不通、痞塞不舒之感,並伴有疼痛不適。
病機分析
心下痞痛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氣機不暢:脾胃氣機升降失司,中焦氣滯,導致心下脹滿痞塞
- 痰濕困阻:水濕不化,聚而為痰,阻滯中焦,發為痞痛
- 寒熱錯雜:寒熱之邪互結於心下,氣血運行受阻
- 氣虛不運:脾胃虛弱,運化無力,氣機壅滯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:
- 胃脘部痞塞脹滿,按之柔軟無物
- 疼痛時作時止,或持續隱痛
- 可伴噯氣、呃逆、納呆等消化症狀
- 舌苔多厚膩,脈象常見弦滑或沉弦
分型辨治
臨床常見以下幾類證型:
1. 痰氣交阻型
- 症狀:心下痞硬,按之不痛,噯氣不暢,胸膈滿悶
- 舌脈:舌苔白膩,脈弦滑
- 治法:化痰理氣,和胃消痞
- 代表方劑:半夏瀉心湯加減
2. 寒熱錯雜型
- 症狀:心下痞滿,嘔惡下利,腸鳴不適,口苦口乾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
- 治法:寒熱平調,消痞散結
- 代表方劑:生薑瀉心湯
3. 脾胃氣虛型
- 症狀:心下痞滿,按之濡軟,食後加重,乏力倦怠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弱
- 治法:益氣健脾,升清降濁
- 代表方劑:補中益氣湯加減
4. 肝胃不和型
- 症狀:心下脹痛連及兩脅,情緒波動時加重,噯氣頻作
- 舌脈: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
- 治法:疏肝和胃,理氣止痛
- 代表方劑: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
相關古籍記載
《傷寒論》中有多處關於心下痞的論述,如:「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」顯示張仲景已對該證有深刻認識。
明代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痞者,痞塞不開之謂;滿者,脹滿不行之謂。蓋痞則不滿,滿則不痞,但痞與滿皆屬氣分之病。」強調了心下痞痛以氣機失調為本質。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補充:「心下痞硬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。按之則痛者,此為結胸。」明確區分了心下痞與結胸的不同表現特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