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痞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下痞硬

心下痞硬為中醫證候名,指患者自覺胃脘部(心窩下方)堵塞滿悶不適,按壓時觸及硬滿感之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多因脾胃氣虛弱,外邪內陷或氣機逆亂,導致中焦升降失常,邪氣結聚於胃脘所致。治療當以調和脾胃、扶正祛邪為原則,根據兼症與病機差異,選用相應方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氣虛弱,邪氣結聚:脾胃為后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。若脾胃素虛,或誤治傷中(如過用攻下法),則中焦氣化無力,外邪乘虛內陷,與無形之氣或痰濕互結,阻滯氣機,形成「痞硬」。
  2. 水飲內停:中陽不足,水液代謝障礙,停聚成飲,滯留脅下或胃脘,加重痞滿硬結。
  3. 肝胃氣逆:情志不暢或膽熱犯胃,導致胃氣上逆,痰氣互結,阻塞中焦。

常見證型與治法

  1. 協熱利伴心下痞硬

    • 證候: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兼發熱惡寒等表證,屬表裡同病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解表,宜 桂枝人參湯(桂枝、甘草、白朮、人參、乾薑)。
  2. 胃虛水停,乾嘔痞硬

    • 證候:汗後胃虛,水氣內停,症見心下痞硬、乾嘔、食臭(噯氣腐敗味)、腹中雷鳴、下利。
    • 治法:和胃散水,消痞止利,方用 生薑瀉心湯(生薑、甘草、人參、乾薑、黃芩、半夏、黃連、大棗)。
  3. 胃虛氣逆,痞利煩躁

    • 證候:下後胃氣重虛,客氣上逆,症見心下痞硬、下利頻繁(完穀不化)、腹鳴、乾嘔、心煩。
    • 治法:補中降逆,和胃消痞,主方 甘草瀉心湯(炙甘草、黃芩、半夏、黃連、乾薑、大棗)。
  4. 痰氣交阻,噫氣不除

    • 證候:心下痞硬,頻頻噫氣(打嗝不止),屬胃虛痰阻、肝氣上逆。
    • 治法:降逆化痰,益氣和胃,選用 旋覆代赭湯(旋覆花、代赭石、人參、生薑、甘草、半夏、大棗)。
  5. 水蓄下焦,痞硬燥渴

    • 證候:心下痞硬,兼小便不利、口渴煩躁,為水飲內停、氣化不利。
    • 治法:化氣行水,方用 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。
  6. 少陽陽明合病,痞硬吐利

    • 證候:心中痞硬、嘔吐、下利、伴寒熱往來或胸脅苦滿,屬少陽樞機不利兼陽明裡實。
    • 治法:和解少陽,通下裡實,宜 大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、枳實、大黃、芍藥)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心下痞心下痞硬:二者均屬胃脘痞滿,但「痞硬」按之堅硬有形,多因氣滯、痰飲或邪結較深;「心下痞」僅覺脹悶而無硬塊,病勢較輕。
  • 結胸痞證:結胸為實邪(水熱互結)所致,痛不可按;痞證屬虛實夾雜,以滿悶為主,痛感不顯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與兼夾病邪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對痞證有深入闡述,臨證時可參考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相關條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