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下痛
證名,屬中醫臨床常見症候,指發生於「心下」部位(即胃脘處)的疼痛,古籍多將其與「胃脘痛」互通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:「傷寒六七日,結胸熱實,脈沈而緊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」此處張仲景明言「心下痛」為邪熱與水飲互結於胸膈胃脘所致,屬「結胸」病範疇,須以峻下逐水之大陷胸湯治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病位與經絡關係
    「心下」即劍突以下、臍以上的脘腹部,為足陽明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所過之分野。中醫認為此處疼痛多與胃腑相關,然亦可能涉及脾、肝、膽等臟腑功能失調。
  2. 病因病機

    • 外邪內陷:如《傷寒論》所述,太陽病誤下後,邪熱內陷與水飲相結,形成「熱實結胸」,症見心下痛、按之硬滿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氣犯胃或胃絡瘀阻,發為脹痛或刺痛。
    • 虛寒內生:脾胃陽虛,陰寒凝滯,症見隱痛、喜溫喜按,常見於《金匱要略》之「胸痹心痛」。
  3. 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  • 胃脘痛:多泛指胃部不適,病因涵蓋寒熱虛實;「心下痛」則更強調特定部位的疼痛,且常與外感病傳變相關。
    • 心痛:古代文獻中「心痛」有時與胃痛混淆,但真心痛(如《靈樞·厥病》所言「手足青至節」)屬心繫急症,與心下痛有別。
    • 結胸:特指邪結胸膈的實證,除心下痛外,兼見硬滿拒按、脈沉緊等,屬危重證候。

典籍論述延伸

  • 《醫學心悟》指出:「心下滿而硬痛者為結胸,滿而不痛者為痞。」提示需依疼痛性質與按診反應辨證。
  • 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肝胃不和所致心下痛,可用疏肝和胃法,如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
治法舉隅

  • 熱實結胸:峻下逐水,如大陷胸湯(甘遂、大黃、芒硝)。
  • 氣滯血瘀:理氣活血,如失笑散合丹參飲。
  • 脾胃虛寒:溫中散寒,如黃耆建中湯。

此證涉及病機複雜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,不可執一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