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下支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下支結

定義
心下支結屬中醫證候名,指患者自覺胃脘部(心下)如有物體支撐、阻滯,或伴輕度脹悶不適之症。「心下」即中醫學所指之胃脘部,而「支結」則為形容氣機鬱滯、局部硬滿之病理狀態。此證多見於外感或內傷雜病中,反映少陽樞機不利或脾胃氣機失調。

經典出處與病機
此證首載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原文云:「傷寒六七日,發熱,微惡寒,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」提示心下支結常伴隨少陽病之半表半裏證,或因邪氣內傳,影響氣機升降所致。

陸淵雷於《傷寒論今釋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硬滿甚微,按之不痛者,此為支結。支結乃煩悶之意耳。」指出心下支結屬「胸脅苦滿」或「心下痞硬」之輕症,其病機與少陽經氣鬱滯相關,但程度較輕,尚未形成明顯痞硬或痛感。

病因與病機分析

  1. 外邪內傳
    傷寒表邪未解,內傳少陽,邪踞半表半裏,樞機不利,導致氣鬱於胸脅,下犯胃脘,形成心下支結。
  2. 情志失調
    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致使胃脘氣機壅滯,出現脹悶支撐感。
  3. 脾胃虛弱
    中焦運化失常,水濕或食積停滯,阻礙氣機,引起心下不適。

辨證特點

  • 病位:主要在胃脘(心下),可涉及少陽經(胸脅)。
  • 症狀:自覺胃部有物阻滯,按之或無明顯硬塊,亦無劇痛,或伴微嘔、納呆等。
  • 舌脈:舌苔薄白或微膩,脈弦或弦細。

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胸脅苦滿:屬少陽病主證,範圍較廣,以胸脅部脹滿為特徵,或伴往來寒熱。
  • 心下痞硬:多見於痞證,按之明顯硬滿,或伴疼痛,如半夏瀉心湯證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調和少陽,疏解鬱結
    若屬少陽病兼表證未解,可用柴胡桂枝湯(小柴胡湯合桂枝湯),和解少陽兼解表邪。
  2. 疏肝和胃
    因情志所致者,宜用柴胡疏肝散加減,理氣解鬱。
  3. 健脾化濕
    脾胃虛弱夾濕者,可選香砂六君子湯,健運中焦以消痞滿。

臨床應用
此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之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慢性胃炎等疾病。中醫治療著重調暢氣機,根據兼證加減用藥,如挾痰濕者佐以化痰,挾食滯者輔以消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