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癇是中醫學「五癇」分類中的一種特殊證型,屬癇證範疇,其病位在心,與五臟中的「心」密切相關。歷代醫家對此有諸多論述,症狀表現極具特徵性。

核心病因病機: 《內經》指出「諸痛痒瘡,皆屬於心」,心癇的發作與心神失守直接相關。心主血脈而藏神,若因情志所傷、先天稟賦不足,或痰熱內擾心包,致使心神浮越,則發為癇症。其病理因素多夾雜「痰火」,如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癇症多因痰壅心竅」,痰火上擾神明,故見煩躁失神之象。

典型臨床表現: 歷代典籍描述可歸納為三大特徵:

  1. 面部徵候:面赤如火,雙目直視或上翻,此為心火亢盛之外候。《景岳全書》特別指出「目瞪」為心經熱極生風之象。
  2. 聲音特異:發作時聲如馬嘶或羊鳴,此乃《醫宗金鑒》所言之「五聲應五臟」理論中心病聲響的具體表現。
  3. 動作失調:搖頭不止、吐舌嚙唇,乃心風內動所致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補充可見「肢體抽掣」,因心主血脈,血脈失和則筋脈拘急。

診斷要點: 須與肝癇、脾癇等五臟癇相鑑別。心癇獨有「心煩氣短」「舌多吐出」等心經症狀,且發作時多有情志誘因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進一步指出,其發作後常見「心悸怔忡」,此為癇症耗傷心氣的後遺表現。

治法淵源: 歷代治法側重不同:

  • 唐代《千金要方》主張清心瀉火,多用黃連、犀角等;
  • 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創製的清心丸,開豁痰熱而安神;
  • 明代《醫學綱目》強調需兼顧養心血,常配伍當歸、生地黃。

此證型體現中醫「臟象學說」中「心為君主之官」的理論內涵,其症狀、治法均圍繞心的生理功能失常展開。與現代醫學癲癇有交叉但不可等同,中醫更注重從五臟整體關係剖析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