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小腸俱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小腸俱實

病證名,屬中醫臟腑兼病範疇,指心與小腸兩經同時出現實證的病理狀態。此證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其描述:「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,手少陰與巨陽經俱實也。」意指通過脈診,若左手寸口脈(候心)與人迎脈(候小腸)均呈現沉取有力、洪大滑數等實脈特徵,可辨為心小腸同病之實證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內傳:六淫之邪(尤以暑、火為甚)由表入裏,循經內陷,蘊積心與小腸。
  2. 情志化火:長期憂思惱怒,心火熾盛,下移小腸,致小腸熱結。
  3. 飲食不節:過食辛熱厚味,脾胃積熱,上擾心神,下迫小腸,壅滯氣機。
  4. 腑氣不通:小腸「主液」功能失司,熱結津耗,傳導不利,反燔心經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心經實熱:心煩躁擾、面赤口渴、舌瘡潰痛、失眠多夢,甚則譫語。
  • 小腸實熱:小便短赤澀痛、臍腹脹滿拒按、大便乾結難解。
  • 經絡外候:或見頭痛身熱(太陽經與少陰經相表裏),或掌心灼熱(心經勞宮穴所主)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、苔黃燥;脈象多弦數或洪實,左寸尤甚。

治法方藥

1. 通腑泄熱

  • 代表方:大黃黃連瀉心湯(《傷寒論》)合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。
  • 配伍:大黃、黃連瀉心火而通腑;生地、竹葉清心利尿;木通、甘草梢導熱下行。

2. 清心導赤

  • 熱盛神昏:加梔子、連翹、玄參以涼血開竅。
  • 小腸瘀熱:酌加瞿麥、萹蓄、滑石增強通淋之效。

3. 針灸治療

  • 取穴:少府(心經滎穴)、腕骨(小腸經原穴)瀉實火;支溝(三焦經)配照海(腎經)通便滋陰。

理論延伸

心與小腸通過經絡相互絡屬,構成表裏關係。《靈樞·本輸》云:「心合小腸,小腸者,受盛之腑。」心火下移小腸,則小便赤痛;小腸熱結上炎,亦加重心煩。故此證治療需兼顧上下,以「瀉不傷陰」為度,並注重調節三焦氣化,使火降而津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