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醋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醋咽

醋咽,又稱吞酸、咽酸、噫酸,為中醫證候名,指患者自覺酸水上泛至咽喉,或伴隨噯氣時出現酸臭氣味的症狀。此證多因脾胃功能失調,導致胃氣上逆,酸液隨之泛溢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上焦停痰,脾胃宿冷
    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,醋咽的成因與上焦痰濕停滯、脾胃虛寒有關。脾胃陽氣不足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,食物積滯於中焦,產生脹滿與氣逆,進而引發酸水上泛。
  2. 宿食停滯
   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認為,醋咽多屬宿食證,即飲食不節,食滯胃脘,鬱而化熱,胃中濁氣上逆,故見食後噫醋吞酸。
  3. 肝胃不和
    中醫理論中,肝氣鬱結可橫逆犯胃,導致胃失和降,胃酸上逆,形成吞酸之症。此類患者常伴脅脹、情緒不暢等肝鬱表現。

臨床表現

醋咽的主要症狀為咽喉部酸水上泛,或噯氣時帶有酸腐氣味,可能伴隨胃脘脹滿、食慾不振、噁心等。若因肝胃鬱熱所致,則可能見口苦、心煩易怒;若因脾胃虛寒,則喜溫畏寒,酸水清冷。

相關證型與鑑別

醋咽與其他類似證候如吐酸噫醋等密切相關,但細微差異如下:

  • 吐酸:酸水自胃中吐出,較醋咽更為劇烈。
  • 噫醋:專指噯氣時帶酸味,症狀較輕。
  • 咽酸:酸液僅上泛至咽喉,未至口腔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醋咽,需辨明寒熱虛實:

  • 宿食停滯:宜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。
  • 肝胃鬱熱:宜疏肝和胃,清熱制酸,方用左金丸。
  • 脾胃虛寒:宜溫中散寒,和胃降逆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。

醋咽一證,雖為小疾,然反映脾胃升降失司,需審因論治,調理氣機,以恢復中焦運化之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