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小腸俱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小腸俱虛,病證名。指心與小腸兩經俱虛。《千金要方》:「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,手少陰與巨陽俱虛也。病苦洞泄,苦寒少氣,四肢厥,腸澼,名曰心小腸俱虛也。」治以補中益氣為主。

心小腸俱虛的症狀為:四肢厥冷,腹瀉,少氣懶言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心小腸俱虛的病因多為久病體虛,或過度勞累,或飲食不節,或情志不遂,或外感六淫,損傷心、小腸兩經,導致心、小腸兩經氣血不足,陰陽失調,而發為本病。

心小腸俱虛的治療以補中益氣為主,可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藥治療。

心小腸俱虛的預防應注意勞逸結合,飲食有節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外感六淫,以防本病的發生。

心小腸俱虛的中醫治療方法:

  1. 補中益氣湯:

組成:黃芪30克,人參10克,白朮15克,茯苓15克,甘草10克,當歸10克,升麻10克,柴胡10克,陳皮10克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分2次服用。

功效:補中益氣,健脾益肺,升陽舉陷。

主治:心小腸俱虛證,症見四肢厥冷,腹瀉,少氣懶言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  1. 四君子湯:

組成:人參10克,白朮15克,茯苓15克,甘草10克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分2次服用。

功效:補脾益氣,健脾益胃。

主治:心小腸俱虛證,症見四肢厥冷,腹瀉,少氣懶言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心小腸俱虛的食療方法:

  1. 黃芪粥:

材料:黃芪30克,粳米100克。

做法:將黃芪洗淨,切碎,與粳米一起煮粥,熟後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。

功效:補中益氣,健脾益肺。

主治:心小腸俱虛證,症見四肢厥冷,腹瀉,少氣懶言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  1. 白朮粥:

材料:白朮30克,粳米100克。

做法:將白朮洗淨,切碎,與粳米一起煮粥,熟後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。

功效: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。

主治:心小腸俱虛證,症見四肢厥冷,腹瀉,少氣懶言,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心小腸俱虛的注意事項:

  1. 心小腸俱虛患者應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2. 心小腸俱虛患者應注意飲食,宜清淡易消化,少吃生冷油膩食物。
  3. 心小腸俱虛患者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心小腸俱虛患者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,以便及時發現病情,進行治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