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小腸俱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小腸俱虛
定義
心小腸俱虛為中醫病證名,指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兩經氣血陰陽俱虛之證。此名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其描述為「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,手少陰與巨陽(太陽)俱虛也」,強調心與小腸表裡兩經相互影響,氣血虧損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心屬火,主血脈而藏神;小腸為「受盛之官」,主泌別清濁。二者通過經脈相互絡屬,形成表裡關係。若因久病體虛、思慮過度、飲食不節,或寒邪內侵,導致心陽不振、氣血生化不足,則心失所養,小腸泌別無力,進而表現為心小腸兩經同病。
臨床表現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其主要症狀為「病苦洞洩,苦寒少氣,四肢厥,腸澼」,具體可分為:
- 心虛證候:心悸怔忡、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,甚則四肢厥冷。
- 小腸虛寒證候:下利清穀(洞洩)、腹部隱痛喜溫、腸鳴漉漉(腸澼),或小便清長。
- 整體虛象:少氣懶言、畏寒肢冷、脈沉細弱,尤以左寸脈陰陽俱虛為典型。
治法與方藥
此證以溫補心陽、健脾益氣為治療原則,兼以固攝小腸。
- 主方:可選用歸脾湯加減,以補益心脾;若偏重陽虛,合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。
- 經方參考:《傷寒論》中「四逆湯」加人參、白朮,適用於心陽衰微兼小腸虛寒之四肢厥逆、下利不止者。
- 針灸取穴:以心俞、小腸俞、內關、足三里為主,配合艾灸神闕、關元以溫陽固脫。
與其他證候鑑別
- 心脾兩虛:以心悸、失眠、食少腹脹為主,無明顯小腸虛寒之下利證。
- 脾腎陽虛:以下利完穀、五更瀉為特徵,伴腰膝冷痛,與心系症狀較無關聯。
典籍延伸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心主手少陰之脈……是主心所生病者,目黃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厥。」若兼小腸經氣虛,可進一步影響營衛運行,導致經脈循行部位失溫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論及「小腸虛則寒氣客之」,呼應此證下焦虛寒之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