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邪
心邪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屬五臟病邪之一,專指干擾心臟正常生理功能之邪氣。其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五邪》,載:「邪在心,則病心痛,喜悲,時眩僕。」意指心邪侵擾可引發心胸疼痛、情緒異常(如無故悲傷)、甚至突然昏厥等症狀。
理論基礎
- 心臟生理與心邪之關聯
心在中醫理論中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血脈、藏神志。心邪作祟時,不僅影響血脈運行而致心痛,亦擾亂心神,表現為情志失調。如《難經·十難》所述:「心脈大甚者,心邪自乾心也」,指出心脈異常搏動為心邪內擾的脈象特徵。 -
病機特點
- 血脈瘀阻:心邪易與痰濁、瘀血相搏,阻滯心絡,發為刺痛或悶痛。
- 神明失守:心不藏神則現驚悸、多夢、悲憂不寧,甚則神識昏蒙而眩仆。
- 火熱上炎:若心邪化火,可伴見面赤、舌瘡、煩躁等陽熱之象。
辨證分型
古籍雖未明言心邪具體分類,然後世醫家結合臨床,多將其歸納為以下證型:
- 痰火擾心:痰熱互結,症見心胸灼痛、急躁易怒、苔黃膩。
- 瘀血阻絡:血行不暢,痛如針刺、舌質紫暗。
- 心陽虛衰:邪損心陽,表現為畏寒肢冷、氣短心悸。
與其他概念之區別
- 不同於外感「熱入心包」之高热神昏,心邪多屬內傷,病程較緩。
- 「心火亢盛」為正虛生熱,心邪則強調外來或內生邪氣對心的直接干犯。
治療原則
古典醫籍雖未詳述方藥,然基於「祛邪安神」大法,歷代多以活血化瘀(如丹参、川芎)、清心豁痰(如黃連、半夏)、溫補心陽(如桂枝、甘草)等法辨治,需依邪氣性質與兼證調配。
附註
心邪之說體現中醫「臟腑受邪」的獨特視角,臨床需結合四診與現代醫學檢查,以明辨病位病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