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虛
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。為心之氣、血、陰、陽虧虛所致病證之統稱,臨床以心神失養、心脈不充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心主血脈,藏神明。若稟賦不足、久病體虛、勞神過度,或失血過多,皆可耗損心之氣血陰陽,致心失所養、神不守舍,發為心虛之證。其病位在心,然與脾、腎關係密切——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腎虧則心陽失於溫煦,或心陰失於滋養。

證候分型與臨床表現

  1. 心氣虛

    • 主要脈證:心悸怔忡,氣短自汗,神疲乏力,動則尤甚,面色淡白,舌淡苔白,脈弱或結代。
    • 病機:心氣不足,鼓動無力,血行不暢。
  2. 心血虛

    • 主要脈證:心悸健忘,失眠多夢,面色無華,頭暈目眩,唇舌色淡,脈細弱。
    • 病機:心血虧虛,心神失榮,血不養心。
  3. 心陰虛

    • 主要脈證:心悸易驚,心煩失眠,潮熱盜汗,五心煩熱,口乾顴紅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心陰耗傷,虛火內擾,心神不寧。
  4. 心陽虛

    • 主要脈證:心悸氣短,胸悶心痛,畏寒肢冷,面色㿠白,舌淡胖或紫暗,脈微細或沉遲。
    • 病機:心陽衰微,溫運無力,血行遲滯,甚則陽氣虛脫。

舌脈特徵

  • 舌象:心氣、血虛者舌淡;心陰虛者舌紅少苔;心陽虛者舌淡胖或紫暗。
  • 脈象:氣虛脈弱或結代;血虛脈細;陰虛脈細數;陽虛脈微遲,甚或脈微欲絕。

辨析要點

  • 心虛諸證雖皆見心悸,然氣虛以「動則加重」為特徵;血虛伴「面白舌淡」;陰虛必見「虛熱之象」;陽虛則有「畏寒肢冷」等寒象。
  • 臨床常見兼夾證型,如「心脾兩虛」「心腎陰虛」等,需結合整體辨析。

(按:此條目未列治法方藥,蓋中醫辨證首重病機,用藥須隨證而立,故從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