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虛膽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虛膽怯
定義與病因
心虛膽怯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心血虧虛、心氣不足,導致心神失養,膽氣虛弱,進而出現心中空虛、易受驚恐的證候。此證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體虛、思慮過度,或突受驚嚇等因素相關,致使心膽之氣受損,神志不寧。
病機與臟腑關係
中醫理論中,心主血脈、藏神,為「君主之官」;膽主決斷,屬少陽之腑,與肝相表裏。心氣充足則神志安定,膽氣壯盛則決斷無畏。若心血不足,心失所養,則神明不安;膽氣虛弱,則決斷力減退,易生驚怯。此證常見心膽氣血兩虛之交互影響,形成「心膽俱怯」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心神症狀: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、健忘、注意力渙散。
- 膽怯症狀:易受驚嚇、遇事猶豫不決、惶恐不安,甚則聞聲則懼。
- 全身表現:面色蒼白或萎黃、氣短懶言、倦怠乏力,或伴隨頭暈目眩。
此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貧血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、焦慮症或神經官能症等疾患,然中醫辨證重在氣血失調與臟腑功能失衡。
治法與方藥
- 養心安神:適用於以心血虛為主者,方如天王補心丹(生地、人參、丹參等滋陰養血)、歸脾湯(黃耆、龍眼肉補益心脾)。
- 溫膽安神:適用於膽虛痰擾或心膽氣虛者,方如溫膽湯(半夏、陳皮化痰,枳實、竹茹清膽和胃),或安神定志丸(人參、茯神益氣鎮驚)。
- 針灸療法:可取內關(心包經,寧心安神)、神門(心經,鎮靜安神)、膽俞(壯膽定志)等穴,配合艾灸以溫補氣血。
證型鑒別
- 心脾兩虛:兼見食少腹脹、便溏,治宜補益心脾。
- 肝鬱化火:伴急躁易怒、口苦,治宜疏肝瀉火。
- 痰熱擾神:多見胸悶煩躁、舌苔黃膩,治宜清熱化痰。
心虛膽怯之調理,首重辨明氣血虛損與痰濁夾雜,標本兼顧,以恢復心膽協調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