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虛寒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虛寒證

證名:意指心氣不足、心陽虛衰所導致的證候,屬中醫臟腑辨證中心系虛寒病機的體現。此證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,所述:「病苦悸恐不樂,心腹痛,難以言,心如寒,恍惚,名曰心虛寒也。」其病理核心在於心陽衰弱,無法溫煦心神及推動血脈,導致氣血凝滯、心神失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稟賦不足:素體陽虛,心陽生化乏力。
  2. 久病耗傷:如慢性病、失血過多,損及心氣與心陽。
  3. 寒邪內侵:外寒直中或陰寒內生,進一步抑遏心陽。
  4. 情志所傷:憂思過度,耗傷心血,累及心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心悸怔忡、心胸悶痛(遇寒加重)、精神恍惚、畏寒肢冷。
  • 兼證:面色蒼白、自汗冷汗、言語低微、喜悲易愁(因心陽虛弱,神明失攝)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或淡紫,苔白滑;脈沉遲微弱,或見結代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溫補心陽、益氣養血」為原則,佐以安神定悸:

  1. 茯苓補心湯(《千金方》):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茯苓、遠志、龍骨、肉桂等。
    • 方義:人參補元氣,肉桂溫通心陽,茯苓、遠志寧心安神,適用於心陽不足兼心神不寧者。
  2. 遠志飲子(《聖濟總錄》):
    • 組成:遠志、石菖蒲、茯神、當歸、桂枝等。
    • 方義:桂枝配當歸溫通血脈,遠志、菖蒲開竅化痰,宜於心虛寒兼痰濁阻絡者。
  3. 加減應用
    • 若胸痛明顯,可佐薤白、檀香以通陽散結;
    • 冷汗不止者,加黃芪、煅牡蠣以固表斂汗。

證候辨析

心虛寒證與「心陽虛證」相近,但後者偏重陽虛失溫之全身症狀(如浮腫、脣青);與「心血虛證」之區別在於,心血虛以面色萎黃、失眠多夢為特徵,無明顯寒象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詳辨虛實夾雜之機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基礎,涵蓋古籍論述、病機分析及方藥配伍,未涉現代醫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