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虛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虛熱證
證名
1. 心經虛熱證
此證爲心陰不足、虛熱內擾所致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病因多由思慮過度、久病耗傷陰血,或心陰素虧,致心失濡養,虛火內動。
臨床表現
- 心神不寧:驚悸心忪(自覺心跳劇烈或慌亂不安)、睡臥不安
- 氣陰兩虛:虛乏氣短、動則尤甚
- 陰虛內熱:午後潮熱、手足心熱、盜汗
- 其他: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
治法與方藥
- 滋陰養血,清心安神:
- 茯神丸(《聖濟總錄》):以茯神、人參、麥冬爲主,益氣養陰,寧心安神。
- 熟乾地黃湯:重用熟地滋腎水以濟心火,佐以阿膠、當歸補血,黃連清心火,標本兼顧。
- 若兼煩熱甚者,可配用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,以生地、玄參、天冬滋陰降火。
2. 虛勞心熱證
屬「勞熱」範疇,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虛損勞瘵源流》。因長期勞神過度或陰血虧耗,心火偏亢,然本質屬虛,故熱象不劇而纏綿難癒。
臨床特點
- 熱勢特徵:微熱綿綿,輕按肌膚可覺(非表非裏,位於皮毛與肌肉之間),日晡(午後)加劇。
- 心神擾動:煩躁易笑、多夢易驚、記憶減退、失眠多夢或心中築築然動悸(自覺心跳空虛而急促)。
- 火炎上竅:舌體潰瘍、口苦咽乾,或見消渴(陰虛內熱耗津所致)。
- 營陰外泄:心胸部位汗出明顯(心液不藏)。
治法與方藥
- 養心陰,瀉虛火:
- 大五補丸(《聖濟總錄》):含人參、地黃、天冬等,補五臟之陰,尤重心腎。
- 清心蓮子飲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石蓮子、黃芩清心火,搭配麥冬、地骨皮養陰退熱,適用於心火偏亢兼氣陰兩虛者。
證候鑑別
- 與心實熱證區別:心實熱證可見高熱、煩躁譫語、面赤舌絳,脈洪數有力;心虛熱證則熱勢不揚,伴陰虛諸症。
- 與腎陰虛火旺相關:若兼見腰膝痠軟、耳鳴,需考慮心腎陰虛,可合用黃連阿膠湯(《傷寒論》)交通心腎。
備考
古醫籍中對此證論述散見於虛勞、驚悸等門類,治法總以「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」爲綱,側重修復心陰與清降虛火之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