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虛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虛證
心虛證為中醫證候之一,指因心氣不足或心血虧虛,導致心臟功能失調所呈現的病理狀態。此證最早見於《脈經》,並在《聖濟總錄》、《本草經疏》等典籍中有進一步闡述。根據中醫理論,心主血脈、藏神,心氣與心血為維持心神安定及血脈運行之關鍵,故心虛時常見精神恍惚、驚悸不安等表現。
病因與病機
心虛證多因稟賦不足、久病耗傷、思慮過度或勞心傷血所致。心氣虛則推動無力,心血虛則濡養不足,兩者皆可影響心神,導致一系列虛性症狀。此外,心陽不振或心陰虧損亦可從屬心虛範疇,形成不同證型。
臨床表現
共性症狀
- 心神不寧:心悸怔忡、易驚恐、失眠多夢、健忘恍惚。
- 氣血虛弱:面色萎黃或蒼白、氣短乏力、自汗或盜汗。
- 胸膈不適:心前區悶痛或隱痛,言語低微,難以言狀。
分型特點
- 心氣虛
- 以驚悸、膽怯為特徵,常伴氣短、神疲。如《本草經疏》所言:「驚邪屬心氣虛。」
- 心血虛
- 症見失眠、盜汗、面色無華,甚則手足心熱,舌淡脈細。此型多因陰血不足,虛熱內擾。
- 心氣血兩虛
- 氣虛與血虛並見,兼有眩暈、肢倦,脈細弱無力。
- 心陽虛
- 除心虛症狀外,尚有畏寒肢冷、胸悶如窒,舌淡胖。
古籍論述
- 《脈經》提及「心如寒狀,恍惚」,描述心陽不振之虛寒感。
- 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心虛之狀,氣血衰少……善忘多驚。」強調氣血雙虧對神志的影響。
- 《本草經疏》歸納八種心虛相關病證,包括癲癇(心氣虛熱)、伏梁(氣血虛滯)等,反映心虛可衍生複雜變證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心虛證以「補益心氣、養血安神」為大法,依證型配伍:
- 心氣虛:宜補益心氣,方如人參湯(《聖濟總錄》),重用黃耆、人參。
- 心血虛:需養血寧心,方選天王補心丹,配當歸、酸棗仁。
- 心氣血兩虛:可予歸脾湯,兼顧氣血與脾土生化之源。
- 兼熱象者:如心煩不眠,加梔子、淡竹葉;癲癇屬虛熱者,可用丹砂茯神丸(《聖濟總錄》)鎮驚清熱。
相關證候
心虛證需與心陰虛證(見舌紅少苔、五心煩熱)、心陽虛證(見形寒肢冷)鑑別,並可能與脾虛、肝血不足等兼夾為病。古籍亦提及「心虛寒證」,屬陽虛陰盛之變證,治法側重温陽散寒。
(注:本文基於中醫經典理論闡釋,不涉及現代醫學診斷與治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