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虛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虛自汗
定義與病機
心虛自汗為中醫病證名,屬自汗類型之一,指因心之氣血虧虛,導致心液失固、外溢肌表而見汗出異常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心氣不足」與「心血耗傷」,如《證治匯補·汗病章》所述,此證多因勞神過度、久病體虛,或稟賦薄弱,致使心失所養,陽氣失於斂攝,腠理不密而發為自汗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無明顯外因(如勞作、環境炎熱)下,日間汗出溱溱,動則益甚。
- 兼症:
- 心神失養:心悸怔忡、寐差多夢、精神恍惚。
- 氣血兩虛:面色少華、肢倦乏力、舌淡紅或邊有齒痕,脈細弱或虛數。
辨證要點
- 汗出特徵:自汗為主要表現,與盜汗(陰虛為主)不同,然嚴重者可合併出現。
- 心神症狀:必兼見心系失養之象,如心悸、健忘,此為與「肺衛不固自汗」或「陽虛自汗」之鑑別關鍵。
治法與方藥
-
益氣養血斂汗
- 代表方劑:
-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:以人參、黃芪補心脾之氣,龍眼肉、酸棗仁養血安神,佐木香調氣,適用於心脾兩虛兼氣滯者。
- 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:重用生地、玄參滋陰,人參、丹參益氣活血,柏子仁、遠志寧心,適於陰虛火擾、虛煩汗多者。
- 加減:
- 汗多不止可加牡蠣、浮小麥固表止汗;
- 若兼見畏寒、肢冷,酌加桂枝、附子溫通心陽。
- 代表方劑:
-
針灸療法
- 取穴:內關(通心絡)、神門(安神)、足三里(補氣血)、復溜(滋腎斂汗)。
- 手法:補法為主,可配合艾灸氣海、關元以溫固下元。
相關鑑別
- 陽虛自汗:多伴畏寒、四肢不溫,治法側重溫陽(如桂枝加附子湯)。
- 陰虛盜汗:寐中汗出,醒則汗止,常伴顴紅、舌紅少苔,方選當歸六黃湯加減。
文獻溯源
《證治匯補》強調「心主血,汗者血之餘」,指出心氣虛則衛外不固,心血虛則津液失守。此說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心為汗」之論一脈相承,後世醫家如李東垣亦提出「補中益氣」法可間接調攝心氣,豐富本證治療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