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懸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懸痛

定義
心懸痛為中醫證候名,指心痛時伴隨明顯懸蕩、牽掣感,猶如物體懸掛晃動而引發的疼痛。此症多與水飲內停、寒邪侵襲、氣機逆亂等因素相關,病位涉及心胸,與心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水飲氣逆
    痰飲或寒邪阻遏胸陽,氣機上逆,牽動心脈,導致疼痛如懸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諸逆」(指痰飲、寒客等逆亂之邪)為病機關鍵,以「桂枝生薑枳實湯」溫通散逆、化飲降氣。
  2. 陽氣壅瘀生熱
    邪氣鬱遏陽氣,氣血宣暢受阻,久而化熱,形成「懸急懊痛」(《諸病源候論》)。此類疼痛伴隨煩躁、灼熱感,屬熱鬱胸膈之證。
  3. 寒凝脈絡
    寒主收引,寒邪客於心脈,致經絡拘急,引發牽掣性疼痛,常兼見畏寒、肢冷等症。

經典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「心中痞,諸逆,心懸痛」,強調「逆氣」為核心病機,以桂枝、生薑辛溫通陽,枳實破氣消痞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心典》進一步註解,謂此痛「如懸物動搖」,乃逆氣上衝所致,治療需兼顧散寒、洩痞、降逆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補充熱鬱證型,描述「邪迫陽氣」導致心胸煩懊、疼痛急迫,需清透鬱熱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真心痛:劇痛徹背、面色青紫,屬心脈閉阻之急重症。
  • 胃脘痛:疼痛位於中脘,多伴噯氣、吞酸,與飲食相關。
  • 胸痹:胸悶為主,痛感未必懸蕩,常見胸陽不振或痰瘀互結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溫陽化飲:適用於寒飲上逆,方如桂枝生薑枳實湯(桂枝、生薑、枳實)。
  2. 清熱透鬱:針對陽鬱化熱,可選梔子豉湯加減(梔子、豆豉、鬱金)。
  3. 散寒通絡:寒凝者予當歸四逆湯(當歸、桂枝、細辛)。

相關術語

  • 逆氣:泛指氣機上逆,包括痰、寒、火等邪隨氣上行。
  • 懊憹:心胸煩熱、悶亂不寧,多見於熱鬱胸膈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