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心血(中醫名詞詳解)

在中醫理論中,心血為心臟所主的血液,歸屬於「心主血脈」生理功能的核心範疇。其不僅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,更與精神意識(神志)密切相關,為中醫「五臟藏神」學說中「心藏神」功能的重要支撐。

心血的生理功能

  1. 濡養周身,榮華外顯
    心血循行於脈中,透過心氣的推動布散全身,滋潤臟腑經絡、四肢百骸。其盛衰可直接反映於體表特徵:

    • 心血充盈:面色紅潤有澤,唇舌淡紅,脈象和緩有力,肌肉豐潤。
    • 心血不足: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,舌色淡,皮膚乾枯。
  2. 化生神明,維繫情志
    中醫認為「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」,而心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。

    • 心血旺盛:精神飽滿,思維敏捷,睡眠安穩。
    • 心血虧虛:常見心悸怔忡、健忘失眠、多夢易驚,甚則出現焦慮或憂鬱傾向,此乃「神失所養」之象。

心血異常的病理表現

  1. 心血虛證

    • 成因:稟賦不足、久病耗血、思慮過度(暗耗心血),或脾虛生化乏源。
    • 症狀:除上述外顯徵兆外,多伴隨頭暈目眩、記憶力減退,女性可見月經量少色淡。
  2. 心血瘀阻

    • 成因:心氣不足推動無力,或寒凝、痰濁、氣滯導致血行不暢。
    • 症狀:心胸憋悶刺痛(甚則痛引肩背)、唇舌青紫、脈結代,此為「胸痺」典型表現,與現代醫學「冠心病」部分證型相通。

與其他臟腑的關聯

  • 與肝:肝藏血,心血不足常兼見肝血虛,出現肢麻、爪甲脆裂等症。
  • 與脾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易致心血生成不足,形成「心脾兩虛」證候。
  • 與腎:腎精可化血,腎陰虧虛時常呈現「心腎陰虛」之潮熱盜汗、心煩失眠。

心血概念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其調理需結合氣血陰陽辨證,臨床常用滋陰養血(如四物湯)、活血通絡(如血府逐瘀湯)等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