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心血是指心臟所主宰的血液。心血能夠營養機體各個部分的組織,也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。心血不足會導致症狀如心悸、健忘、驚惕不安、失眠多夢、面色蒼白等。

心血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先天不足、後天失養和病後(虛損)。先天不足是由於父母遺傳不足所導致,後天失養則是由於飲食不節,勞逸失度和情志不遂等原因,病後虛損是由於長期大病或久病耗損心血所致。

心血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滋養心血、養心安神和活血化瘀。可以使用一些中藥材如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白芍等來補充心血。此外,酸棗仁、柏子仁、五味子等中藥材則可以用來養心安神。丹參、赤芍、桃仁等中藥材則有助於活血化瘀。

心血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需要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。適當運動和定期複查也是重要的。

心血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導致嚴重後果。因此,心血虛患者應重視治療,並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,以早日康復。

古籍對於心血也有一些記載。《黃帝內經》稱心為官君主的官位,有神明的作用。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說心主掌血脈。《靈樞·本神》稱心為五臟六腑的主宰,並掌管精神活動和情緒。《醫宗金鑒·血證》說心主掌血,心血充足則血脈通暢,神志安寧;心血不足則血脈瘀滯,神志失常。《景嶽全書·血證》則描述了心血虛的症狀包括心悸、健忘、失眠多夢、神志恍惚和麪色無華等。

心血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基礎,因此要重視心血的保養,這包括清淡飲食、適度休息、舒暢情志、適量運動、定期複查等方法。

如果有心血不足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