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心血瘀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心血瘀阻
病證名,屬中醫胸痹、心悸等範疇,指因心氣不足、心陽虛衰或外邪內擾,導致心血運行不暢,瘀滯心脈所引發的證候。
主要症狀
- 心胸疼痛:心前區固定刺痛或悶痛,常牽引至左側臂內側,疼痛劇烈時可放射至肩背或上肢。
- 色脈異常:面色、口唇、指甲青紫,舌質暗紅或有瘀斑、紫點,舌下絡脈迂曲。脈象多見細澀、沉遲或結代。
- 兼症:輕者時痛時止,重者伴四肢厥冷、氣短喘促,甚則突發昏厥。
病因病機
- 本虛標實:
- 心氣虛或心陽虛:陽氣不足,無力推動血液,致血流遲緩而生瘀。
- 陰寒內盛:寒主收引,凝滯脈絡,加劇血行不暢。
- 誘發因素:
- 情志失調:憂思惱怒,氣機鬱結,久則氣滯血瘀。
- 痰濁阻絡:痰濕內蘊,與瘀血互結,阻塞心脈(常見於肥胖或痰濕體質者)。
- 外感寒邪:寒邪客於脈中,血脈攣急,誘發或加重瘀阻。
治療原則
- 急症(陽氣暴脫):
以「回陽救逆」為先,可選四逆湯或參附湯,配合針刺內關、膻中穴以通陽宣痹。 - 緩症(血瘀為主):
- 活血化瘀:常用血府逐瘀湯或丹參飲,針對刺痛明顯者。
- 益氣通陽:若兼氣虛,佐以補陽還五湯;心陽不振者,加瓜蔞薤白白酒湯溫通心脈。
- 化痰袪瘀:痰瘀互結者,可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失笑散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靈樞·經脈》:「手少陰之別……實則心痛。」指出心經氣血瘀滯與胸痹的關聯。
- 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血瘀致心痛」,並創血府逐瘀湯以治「胸中血府血瘀之證」。
此證多見於現代醫學之冠心病、心絞痛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強調整體調攝,需結合體質與病機綜合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